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义缩小

1. “金”

古义:泛指金属。如《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里的“金”包括铜、铁等金属,并非单指黄金。

今义:主要指黄金。

2. “宫”

古义:房屋的通称。如“父母妻子,皆同其宫”,“宫”指代居住的房屋。

今义:专指帝王的住所或某些文化娱乐场所,如“故宫”“文化宫”。

3. “瓦”

古义:陶器的总名。如“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瓦釜”中的“瓦”是陶制的意思。

今义:主要指盖屋顶用的建筑材料。

4. “汤”

古义:热水。如《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这里的“汤”是热水用来暖身。

今义:主要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如“鸡汤”“菜汤”。

5. “臭”

古义:气味。如“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里的“臭”是气味的意思,不分香臭。

今义:专指难闻的气味。

6. “谷”

古义:粮食作物的总称。如《诗经》中有多种谷物的记载,“黍稷稻粱,农夫之庆”。

今义:在北方多指小米,在南方多指稻谷。

7. “肉”

古义:指飞禽走兽的肉。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里的“肉”包括各种动物的肉。

今义:一般专指猪肉。

8. “丝”

古义:包括蚕茧、麻等纤维制品。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里的“丝”范围较广。

今义:主要指蚕丝。

9. “帛”

古义:丝织品的总称。如“治丝麻,捆布帛”。

今义:一般指丝织物,范围有所缩小。

10. “床”

古义:坐具,也可指卧具。如《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里的“床”可能是坐具。

今义:主要指供人睡觉的家具。

11. “履”

古义:动词,踩、踏;名词,鞋子。如“如履薄冰”(动词)、“郑人买履”(名词)。

今义:主要指鞋子。

12. “冠”

古义:指帽子,也指戴帽子的动作。如“冠者五六人”(名词)、“既加冠”(动词)。

今义:主要指帽子,戴帽子的动作义使用较少。

13. “妻”

古义:妻子和儿女。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14. “子”

古义:儿女。如“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今义:主要指儿子或人的通称。

15. “亲戚”

古义: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亲属和外戚。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今义:主要指旁系亲属。

16. “丈人”

古义: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今义:专指岳父。

17. “牺牲”

古义:祭祀或祭拜用品,一般是纯色的牲畜,如牛羊猪。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18. “再”

古义:两次或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今义:又一次,再一次,次数不限。

19. “狱”

古义:官司,案件;监狱。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案件)。

今义:主要指监狱。

20. “盗”

古义:偷窃财物;抢劫财物的人。如“窃货曰盗”(偷窃)、“盗起而不知御”(盗贼)。

今义:主要指偷窃者。

21. “贼”

古义:伤害,杀害;强盗。如“贼仁者谓之贼”(伤害)、“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

今义:主要指偷东西的人,意思更偏向小偷。

22. “兵”

古义:兵器;士兵;军队。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军队)。

今义:主要指士兵。

23. “国”

古义:诸侯的封地;国都;国家。如“去国怀乡”(国都)、“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诸侯国)。

今义:主要指国家。

24. “市”

古义:做买卖的地方;交易。如“东市买骏马”(市场)、“愿为市鞍马”(买)。

今义:主要指城市中的商业区或进行买卖的活动。

25. “购”

古义:悬赏征求。如“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今义:购买。

26. “劝”

古义:勉励,鼓励。如“劝学”。

今义:主要指劝告,劝解。

27. “爱”

古义:吝惜,舍不得;喜爱,疼爱。如“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疼爱)。

今义:主要指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28. “假”

古义:借;凭借;如果。如“假舆马者”(凭借)、“假令仆伏法受诛”(如果)。

今义:主要指虚伪的,不真实的;假期。

29. “坐”

古义:因为;犯罪;坐下。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

今义:主要指把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

30. “谢”

古义:道歉;推辞;辞别;感谢。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阿母谢媒人”(推辞)。

今义:主要指感谢。

31. “除”

古义:台阶;任命,授职;清除。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除臣洗马”(任命)。

今义:主要指去掉,清除。

32. “速”

古义:招致;邀请;快。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不速之客”(邀请)。

今义:主要指速度快。

33. “数”

古义:屡次;几;计算;技艺。如“扶苏以数谏故”(屡次)、“夹岸数百步”(几)。

今义:主要指数字,数目。

34. “遗”

古义:遗失;遗留;给予,赠送。如“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今义:主要指丢失的东西;遗漏。

35. “策”

古义:竹制的马鞭;计谋,策略;拄着。如“执策而临之”(马鞭)、“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计谋)。

今义:主要指政策,策略。

36. “期”

古义:约定;期望;期限。如“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期望)。

今义:主要指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

37. “绝”

古义:断;停止;极,非常;横渡。如“天柱折,地维绝”(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停止)。

今义:主要指断绝,穷尽。

38. “适”

古义:到……去;女子出嫁;恰好。如“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到……去)、“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依照)。

今义:主要指适合,适当。

39. “举”

古义:举起;发动;推举;全。如“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举大计亦死”(发动)。

今义:主要指往上托,往上伸;举动。

40. “胜”

古义:禁得起,能承受;胜利;优美的。如“沛公不胜杯杓”(禁受)、“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今义:主要指胜利,打败对方。

41. “齿”

古义:牙齿;年龄;并列。如“唇亡齿寒”(牙齿)、“君之齿未也”(年龄)。

今义:主要指牙齿。

42. “间”

古义:参与;中间;间隔;悄悄地。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其间千二百里”(中间)。

今义:主要指中间,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

43. “见”

古义:拜见;召见;看见;被。如“曹刿请见”(拜见)、“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

今义:主要指看到。

44. “穷”

古义:阻塞不通;不得志;走到尽头。如“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到尽头)、“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

今义:主要指贫穷。

45. “信”

古义:言语真实;实在;相信;信物。如“信誓旦旦”(言语真实)、“烟涛微茫信难求”(实在)。

今义:主要指书信;相信。

46. “私”

古义:偏爱;私人的;私下,偷偷地。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

今义:主要指个人的,自己的;私心。

47. “从”

古义:跟随;使……跟随;听从;堂房亲属。如“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随)、“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

今义:主要指依顺,听从。

48. “解”

古义:解剖;分解;解释;理解;解开。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解剖)、“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

今义:主要指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解释。

49. “书”

古义:写;书信;书籍。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今义:主要指书籍。

50. “景”

古义:日光;景致,景色;情况。如“至若春和景明”(日光)、“良辰美景奈何天”(景色)。

今义:主要指景色。

51. “引”

古义:拉开弓;延长;引导;引用。如“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开弓)、“引壶觞以自酌”(拿起)。

今义:主要指引导,带领。

52. “遇”

古义:对待;相遇;机遇。如“不如因而厚遇之”(对待)、“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接触)。

今义:主要指相逢,遭遇。

53. “服”

古义:穿戴;佩服;从事;衣服。如“朝服衣冠”(穿戴)、“曲罢曾教善才服”(佩服)。

今义:主要指衣服;信服。

54. “怜”

古义:怜悯;疼爱。如“可怜身上衣正单”(怜悯)、“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疼爱)。

今义:主要指怜悯。

55. “文”

古义: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文字;文章;文采;掩饰。如“舍其文轩”(华丽的)、“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今义:主要指文字;文章;文学。

56. “质”

古义:人质;质地;质朴;询问。如“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人质)、“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质地)。

今义:主要指性质;本质;质量。

57. “利”

古义:锐利;利益;顺利。如“蚓无爪牙之利”(锐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的)。

今义:主要指利益,好处。

58. “归”

古义:女子出嫁;返回;归还;归附。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出嫁)、“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今义:主要指返回;还给。

59. “具”

古义:准备;具备;器械;全部。如“故人具鸡黍”(准备)、“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具备)。

今义:主要指用具,器具。

60. “毕”

古义:完毕;全部。如“录毕,走送之”(完毕)、“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全部)。

今义:主要指完结,完成。

61. “名”

古义:名字;命名;名声;有名的。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今义:主要指名字;名称;名声。

62. “道”

古义:道路;道理;学说;方法;风尚。如“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今义:主要指道路;途径;方法。

63. “盖”

古义:遮阳避雨的用具;大概;因为;发语词。如“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用具)、“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大概)。

今义:主要指覆盖;盖子。

64. “过”

古义:走过,经过;超过;过错;拜访。如“过秦汉之故都”(经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过错)。

今义:主要指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

65. “存”

古义:存在;问候;思念。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存在)、“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问候)。

今义:主要指存在;生存。

中考真题

1. 2024年某地中考:“绝境”在“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其表示的环境范围缩小了 。

2. 2023年某地中考:“交通”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古义指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古义包含的范围更广,今义则更具体地指交通行业 。

3. 2022年某地中考:“无论”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古义指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论、不管的意思,其意义范围缩小 。

4. 2021年某地中考:“牺牲”在“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中,古义指祭祀用的牲畜,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放弃、损害某些利益,词义从指祭祀用品缩小到指人的一种高尚行为 。

5. 2020年某地中考:“卑鄙”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古义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指品质恶劣,古义包含身份和见识等方面,今义则主要指道德品质方面,范围缩小.

6. 2019年某地中考:“可以”在“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中,古义指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能够、许可,古义的意义和用法更丰富,今义相对单一,范围缩小。

7. 2018年某地中考:“几何”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古义指多少,今义指数学中的一门学科,古义的语义范围较广,今义则专门指学科领域 。

8. 2017年某地中考:“江”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古义专指长江,今义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9. 2016年某地中考:“河”在“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10. 2015年某地中考:“走”在“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中,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古义的动作范围更广,今义则更具体地指步行这种方式.

高考真题

1. 2024年全国甲卷:“金就砺则利”中的“金”,古义指金属,今义指黄金。在该句中“金”是泛指金属制的刀剑等,而现代“金”主要指黄金这种金属。

2. 2024年全国乙卷:“秋”字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古义指时候,今义专指秋季 。此句中“秋”表示危急存亡的时刻,并非指秋天这个季节。

3. 2024年新高考Ⅰ卷:“亲戚”在“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古义指包括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指除父母妻子儿女兄弟之外的外部亲属。

4. 2024年新高考Ⅱ卷:“妻子”在“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法定的配偶。

5. 2023年全国甲卷:“丈夫”在古文中可指成年男子、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以及女子配偶,如“生丈夫,二壶酒,一犬”中的“丈夫”指男孩,今义主要指女子配偶,词义范围缩小 。

6. 2023年全国乙卷:“臭”在“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中,古义指好气味,古代表好坏气味均可,今义表示难闻的气味,与“香”相对,其表示气味的范围缩小了.

7. 2022年全国甲卷:“池”在“然后践华为城,因以为池”中,古义指护城河,今义指池塘或旁边高中间洼的地方.

8. 2022年全国乙卷:“山东”在“沛公居山东时”中,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9. 2021年全国甲卷:“学者”在“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词义范围明显缩小 。

10. 2021年全国乙卷:“所以”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古义有“用来……的”“……的原因”等意思,今义多表示因果关系中的结果,其意义和用法的范围都缩小了.

阅读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义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