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通感(移觉)
一、定义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二、作用
增强表现力:通感可以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让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和情感内涵,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细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创造独特意境:通过感觉的挪移,通感能够创造出一种新奇、独特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拓展了审美空间,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深化情感表达:它可以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把难以言传的情感通过不同感觉的转换更加直观地传达给读者,增强情感的冲击力,让读者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分类
视听相通: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里将琵琶声这种听觉感受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等形象的视觉和听觉感受来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本是形容声音的,却被用来形容红杏枝头的视觉景象,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热闹氛围。
视触相通:像“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人通过视觉看到花的颜色“红”,却能感受到其“湿”的触觉,将视觉与触觉相沟通,描绘出雨后花朵饱含水分、沉甸甸的样子,使画面更具质感。又如“天阶月色凉如水”,用触觉的“凉”来形容视觉中的“月色”,烘托出女主人公凄凉的心境。
视味相通:例如“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犹酸亦未黄”,看到尚带绿色的新橘便令人感到酸味,将视觉与味觉相联系,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使诗句更具感染力。
视嗅相通:如“香随翠笼擎初到,色映银盘写未停”,诗人看到樱桃的红色,却联想到了花香,把视觉与嗅觉沟通起来,用“香”字写出了樱桃的诱人色泽,给人以美的享受 。
中考真题
1.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通感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B.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C.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D.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答案:C
解析:A选项中“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人由笛声联想到梅花飘落,是听觉与视觉的相通;B选项“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将视觉的红杏与听觉的热闹相联系,属于通感;D选项“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把视觉的雪花与嗅觉的香相沟通,运用了通感。而C选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只是普通的描写,未使用通感修辞。
2.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它们嗡嗡地闹着。
这段文字中“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文中还有一处使用了类似的修辞手法,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答案: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江南的雪比作“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雪的滋润美艳、充满生机与活力。文中类似的修辞手法还有“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它们嗡嗡地闹着”,这里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看到的冬花与听觉听到的蜜蜂的嗡嗡声相沟通,表现了作者对江南雪野中美好景象的向往和憧憬,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
3. 2022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通感修辞的一项是( )
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 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
D. 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答案:D
解析:A选项把嗅觉的“清香”比作听觉的“歌声”,运用了通感;B选项将视觉的“光与影”与听觉的“旋律”“名曲”相联系,属于通感;C选项把听觉的“声音”用味觉的“甘甜”来形容,是通感。D选项“闪闪烁烁的笑声”只是正常的描写,未使用通感修辞。
4. 2022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 首句中“杨花”“子规”两种景物,给人以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渲染出凄凉的气氛。
B. “闻道龙标过五溪”,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友人被贬之地的偏远。
C.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友好的使者,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D. 这首诗通过描写杨花、子规、明月等景物,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D
解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想象等手法,未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所以D选项不正确。
5. 2021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比喻)
B.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设问)
C.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
D.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排比)
E.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夸张)
答案:E
解析:E选项中“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将听觉的声音与视觉的月光、晨雾和味觉的芳醇相沟通,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而不是夸张,所以答案为E 。
高考真题
1.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缩写虽小,却并不等于简单的减少。要表现自然山水的神韵,园林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要经过精心设计。比如,园林中的假山,虽是人工堆叠,但却要模仿自然山水的形态,给人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感。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也很有讲究,要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域选择合适的植物,使园林四季有景,处处成画。园林中的建筑也不仅仅是为了遮风挡雨,更是为了与自然山水相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比如,园林中的亭子,常常建在山水之间,既可以供人休息,又可以让人欣赏到周围的美景。当人们坐在亭子里,听着风吹树叶的沙沙声,看着远处的山水,闻着空气中弥漫的花香,会有一种置身于自然之中的感觉。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听着风吹树叶的沙沙声,看着远处的山水,闻着空气中弥漫的花香”,将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沟通起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园林中能够全方位感受自然之美的情境,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园林所营造的和谐美感以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体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有一座神秘的古城——楼兰。它曾经是西域的交通枢纽,繁华一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古城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了一些残垣断壁。当人们走进这片废墟,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看到曾经的繁华景象。那破碎的城墙,像是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那荒芜的街道,仿佛还留存着当年的热闹与喧嚣。夕阳的余晖洒在这片废墟上,给它增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文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看到曾经的繁华景象”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这句话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听觉与视觉相沟通,“听到历史的回声”本是听觉感受,“看到曾经的繁华景象”是视觉感受,通过通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走进楼兰古城废墟时所产生的那种对历史的追溯和对往昔繁华的想象,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楼兰古城曾经的辉煌以及如今的沧桑,引发读者的无限感慨和思考,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
3.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故乡的小河,是一幅流动的画卷。河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像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穿过村庄。河岸边,垂柳依依,绿草如茵,五颜六色的花朵竞相开放,散发出阵阵清香。微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那声音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孩子们在河边嬉戏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村庄。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案:画横线的句子“那声音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听觉的“声音”与视觉的“乐章”相联系,把小河流水的声音比作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河流水声音的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小河边那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好氛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小河的喜爱之情。
4.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夜晚的草原是宁静的,也是热闹的。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只有星星在天空中闪烁。然而,在这宁静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生命在活动。草丛中,昆虫们在低声吟唱;篝火旁,人们在欢声笑语。那笑声、歌声和虫鸣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和谐的交响曲,在草原的夜空中回荡。
文中“那笑声、歌声和虫鸣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和谐的交响曲”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这句话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听觉的“笑声、歌声和虫鸣声”与听觉的“交响曲”相联系,将不同的声音形象地比作一首和谐的交响曲,生动地描绘出夜晚草原上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的美妙场景,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草原夜晚的热闹与和谐,增强了画面感和艺术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草原夜晚独特氛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2022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意境的营造,画家通过笔墨、色彩等手段,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比如,在一幅山水画中,画家可以用淡淡的墨色表现出云雾缭绕的山峰,用鲜艳的色彩描绘出盛开的花朵,使画面充满了诗意。而观赏者在欣赏这幅画时,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山中的清幽、花的芬芳,听到鸟儿的鸣叫声。这种通过画面传达出的多感官体验,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所在。
请从通感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观赏者在欣赏这幅画时,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山中的清幽、花的芬芳,听到鸟儿的鸣叫声”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的绘画作品与触觉的“清幽”、嗅觉的“芬芳”、听觉的“鸣叫声”等多种感觉相互沟通,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观赏者在欣赏绘画时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绘画艺术所营造的那种超越现实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通感修辞在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6. 2022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Ⅱ卷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薰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的叶子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的“草色”与情感的“忧郁”相沟通,把原本属于视觉范畴的草色赋予了人的情感色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色在秋雨的影响下所呈现出的那种黯淡、衰败的状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秋景的一种忧郁、感伤之情,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秋天的萧瑟与凄凉,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表达力。
7.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当我还是少年的时候,一到秋天,便会去野外采摘酸枣。那酸枣树大多生长在山坡上,或沟沟坎坎的边沿。它们有的高大挺拔,有的低矮粗壮,无论哪种形态,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酸枣的果实小巧玲珑,红彤彤的,像一颗颗红宝石镶嵌在绿叶之间。当你轻轻摘下一颗放入口中,那酸酸甜甜的味道便会立刻在舌尖上散开,同时,一种清新的气息也会扑鼻而来,仿佛整个秋天都浓缩在了这小小的酸枣之中。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那酸酸甜甜的味道便会立刻在舌尖上散开,同时,一种清新的气息也会扑鼻而来,仿佛整个秋天都浓缩在了这小小的酸枣之中”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味觉的“酸酸甜甜”与嗅觉的“清新的气息”以及对秋天的整体感受相沟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酸枣的味道和气息给人带来的丰富的感官体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秋天以及酸枣的喜爱之情,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和韵味,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8.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走进故宫,仿佛走进了一部厚重的史书。那朱红色的宫墙,金黄色的琉璃瓦,雕梁画栋的宫殿建筑,无不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奢华。漫步在故宫的石板路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脚步声,能看到岁月的痕迹在宫墙的砖石上若隐若现。宫殿内的文物,一件件静静地陈列着,它们带着往昔的记忆,在灯光下散发着古朴的气息。从书画到瓷器,从青铜器到玉器,每一件都像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让人感受到古代文明的璀璨与辉煌。
请从通感的角度赏析文中“漫步在故宫的石板路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脚步声,能看到岁月的痕迹在宫墙的砖石上若隐若现”这句话。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听到历史的脚步声”是听觉感受,“看到岁月的痕迹”是视觉感受,将听觉与视觉相沟通。通过这种通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人们漫步故宫时那种仿佛穿越时空,能真切感知历史的氛围。让读者体会到故宫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仿佛历史与现实在眼前交织,增强了故宫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感染力,也表达了作者对故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的敬畏与赞叹之情。
9.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月色的清辉下,荷塘里的荷花宛如一个个凌波仙子,袅袅娜娜。荷叶挨挨挤挤,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那声音仿佛带着一种神秘的气息,宛如从远古传来的梵音,让人心神荡漾。而荷花散发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如同灵动的音符,与荷叶的声响相互交融。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那声音仿佛带着一种神秘的气息,宛如从远古传来的梵音,让人心神荡漾。而荷花散发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如同灵动的音符,与荷叶的声响相互交融”这段话。
答案:这段话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首先,将荷叶发出的“沙沙”声与“神秘的气息”相连,并且把声音比作“从远古传来的梵音”,这是将听觉与一种抽象的感觉以及另一种听觉感受相沟通,让读者感受到荷叶声音的悠远神秘。其次,把嗅觉的“清香”比作“灵动的音符”,使嗅觉与听觉相通,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清香如同音符般具有节奏感和灵动性,并且与荷叶的声响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清幽、神秘、美妙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陶醉与赞美之情。
10.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古城的黄昏是迷人的。夕阳的余晖洒在古老的城墙上,那金色的光芒像是给城墙披上了一层华丽的锦缎。此时,从远处传来的钟声,浑厚而悠扬,那声音仿佛穿过了历史的尘埃,撞进人们的心里。而街头巷尾飘来的阵阵饭香,混合着钟声,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盛宴之中。
请从通感的角度分析文中“而街头巷尾飘来的阵阵饭香,混合着钟声,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盛宴之中”这句话的妙处。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嗅觉的“饭香”与听觉的“钟声”相混合,将两种不同的感官感受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古城黄昏时分,饭香和钟声交织所营造出的那种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历史感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古城独特的魅力,仿佛能够跨越时空,沉浸在这场由多种感官体验构成的盛宴之中,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和古城的吸引力,表达了作者对古城黄昏的喜爱与陶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