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某个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一、开头情节的作用

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许多记叙文会在开头设置一个悬念式的情节,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例如,在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开头就描述了琼珊这个年轻的画家得了肺炎,生命垂危,她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窗外常春藤叶子的掉落上。“要是那最后一片叶子掉落下来,我也就得去了。”这样的情节设置让读者产生疑问:这片叶子到底会不会掉落?琼珊的命运又将如何?从而引发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

奠定基调,渲染氛围

开头情节能够为全文奠定情感和氛围的基调。如鲁迅的《故乡》,开头部分“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通过对深冬、阴晦的天气、萧索的荒村等描写,奠定了一种悲凉、压抑的基调,渲染出故乡衰败的氛围,为后文展现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我”复杂的情感做了铺垫。

引出下文,交代背景

开头情节还可以起到引出下文主要内容或交代故事背景的作用。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文章开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通过介绍百草园的位置、所属以及它对“我”的特殊意义,引出了下文对百草园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

二、中间情节的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

中间的情节往往是故事的主体部分,起着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关键作用。例如在《骆驼祥子》中,祥子为了买车而努力拉车赚钱,这个过程中的一系列情节,如他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与虎妞的感情纠葛等情节,不断推动着故事的发展。祥子在经历了这些事件后,他的性格和命运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一个怀揣梦想的青年逐渐变成一个堕落的人。

丰富人物形象

中间情节是展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重要环节。在《简·爱》中,有一个情节是简·爱面对舅妈和表兄的虐待和歧视时,她没有逆来顺受,而是勇敢地反抗。“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这一情节充分展现了简·爱自尊、自强、反抗不公的性格特点,使她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为下文做铺垫

中间的某个情节可能会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比如在《项链》中,玛蒂尔德在借项链时,她的朋友弗莱思节夫人很爽快地把项链借给了她。这个情节为后文玛蒂尔德弄丢项链以及用十年时间偿还债务等情节做了铺垫。如果没有朋友的爽快相借,后面的故事就无法展开,同时也暗示了项链可能是假的这一结局。

三、结尾情节的作用

升华主题

结尾情节往往能够将文章的主题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例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在结尾处写道:“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通过这种自我感悟,将文章的主题从一次爬山的经历升华到人生中面对困难时应如何应对的哲理高度,让读者对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结尾情节可以和开头情节相互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比如在《背影》中,开头提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部分“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开头引出背影,结尾再次提到背影,首尾呼应,强化了对父亲背影的印象,也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情感表达更加深沉。

出人意料,引发思考

有些记叙文的结尾会采用出人意料的情节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如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结尾处揭示出妻子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丈夫买了表链,而丈夫卖掉了自己的金表为妻子买了梳子。这种出人意料的情节,让读者在惊叹之余,深刻地思考夫妻之间真挚的爱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答题模板

1. 开头情节作用的答题模板

设置悬念型:文章开头通过……(具体情节内容)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对……(悬念内容,如人物命运、事件发展等)的好奇,从而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

奠定基调型:开头的……(情节内容),描绘了……(如氛围场景),奠定了全文……(如悲伤、欢乐、紧张等)的情感基调,为后文……(具体的情节,如人物的遭遇、事件的展开等)做了铺垫,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进入故事的情境。

引出下文型:文章开头通过叙述……(情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如时间、地点、背景等),自然地引出下文关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叙述。

2. 中间情节作用的答题模板

推动情节发展型:中间的……(具体情节),如……(对情节内容进行简单概括),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使得情节从……(之前的情节阶段)发展到……(之后的情节阶段),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创造了条件。

丰富人物形象型:在……(具体情节)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展现了人物……(如勇敢、善良、自私等)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这个情节让读者看到了人物在……(具体情境)下的……(具体行为和反应),从而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为下文做铺垫型:中间的……(具体情节)为下文的……(具体情节)做了铺垫。通过……(对铺垫情节的分析,如暗示了某种情况、埋下了伏笔等),使得后文……(情节发展)显得自然合理。例如,前面情节提到了……(铺垫内容),后面就出现了……(与之相关的后文情节),前后相互呼应。

3. 结尾情节作用的答题模板

升华主题型:结尾的……(具体情节),通过……(如人物的感悟、事件的最终结果等),将文章的主题升华到了……(如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更高层次的主题),使读者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单纯的……(故事本身的主题)上升到了……(升华后的主题)。

照应开头型:结尾……(具体情节)与开头的……(情节)相互照应。开头提到……(开头内容),结尾通过……(结尾内容)与之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整,强化了……(如情感、氛围等),让读者在阅读结束时能够有一种回环往复的感受。

出人意料型:文章结尾的……(具体情节)出人意料,之前读者可能认为……(常规的情节发展预期),但是结尾却……(指出意外之处)。这种结局引发了读者对……(如人生、人性、社会等方面)的思考,让读者在惊讶之余,能够更深入地去品味文章的内涵。

中考真题

2024年某地中考《老巷子里的匠人》

题目:文章开头详细描写老巷子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解答:文章开头详细描写老巷子狭窄、古朴、安静的环境,一是为匠人的出场做铺垫,这样的老巷子为传统匠人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充满历史感和文化氛围的背景;二是营造出一种怀旧、深沉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手艺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传承。

2023年某地中考《故乡的桥》

题目:文中回忆儿时在桥上玩耍的情节有何作用?

解答:回忆儿时在桥上玩耍的情节,首先丰富了文章内容,通过描写儿时在桥上的欢乐场景,如追逐嬉戏、看桥下的流水等,展现了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其次,这个情节与后文故乡桥在岁月变迁后的变化形成对比,突出了时光流逝和故乡的改变,也寄托了作者对童年时光和故乡旧貌的怀念之情,推动了情感的发展。

2022年某地中考《那把旧蒲扇》

题目:文中写奶奶用蒲扇为“我”驱赶蚊虫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解答:这一情节主要作用是体现奶奶对“我”的关爱。在细节描写中,奶奶轻柔的动作和专注的神情,让这份爱更加具体可感。同时,这个情节也是作者对奶奶回忆的重要部分,是情感的寄托点,它串联起作者对奶奶的怀念之情,并且为后文奶奶离世后,“我”看到旧蒲扇而引发的伤感等情绪做了铺垫。

2021年某地中考《小巷深处的书店》

题目:文章中间插入书店老板讲述书店历史的情节有什么意义?

解答:这个情节丰富了书店的形象,使其不仅仅是一个卖书的场所,更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书店老板讲述历史让读者了解到书店的过去,加深了书店在故事中的厚重感。同时,这一情节也推动了情节发展,为后文作者对书店在现代社会中的坚守产生敬意以及对传统阅读文化的思考等内容做了铺垫。

2020年某地中考《校园里的那棵老槐树》

题目:文中描写老槐树在四季中的不同姿态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解答:描写老槐树四季不同姿态的情节,从结构上看,它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串联起作者在校园不同时期的回忆。从内容上,四季姿态体现了老槐树的坚韧和生命力,象征着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不断变化。同时,这些描写也衬托出作者在校园时光里的不同情绪,比如春天的希望、夏天的活力、秋天的深沉和冬天的静谧,增强了情感表达。

2019年某地中考《父亲的工具箱》

题目:文章开头提到父亲的工具箱破旧不堪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解答:开头提到工具箱破旧不堪,一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想要知道这个工具箱背后的故事以及父亲为什么一直保留着它。二是通过对工具箱外观的描写,初步勾勒出父亲朴实、节俭的形象,为后文展现父亲的勤劳能干以及通过工具箱传递的父子情感等内容做铺垫。

2018年某地中考《外婆的菜园》

题目:文中详细描写外婆在菜园劳作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解答:详细描写外婆在菜园劳作的情节,首先展现了外婆的勤劳品质,她精心打理菜园的各种动作,如浇水、施肥、除草等,让外婆的形象更加鲜活。其次,菜园是外婆情感的寄托之所,劳作情节体现了外婆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认真态度。这个情节还为后文作者回忆与外婆在菜园的互动以及对童年田园生活的怀念做了铺垫,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流畅。

2017年某地中考《古镇的雨巷》

题目:文章结尾处再次提到雨巷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解答:结尾再次提到雨巷,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开头的雨巷可能是引出故事的场景,结尾的雨巷则在经历了故事中的种种情节后,多了一份回忆和情感沉淀。同时,结尾的雨巷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更象征着一种文化记忆和情感纽带,体现了作者对古镇传统文化和宁静生活的留恋与怀念。

2016年某地中考《山上的小屋》

题目:文中描写“我”在小屋里透过窗户看外面风景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解答:这一情节从内容上展现了山上风景的美好,通过“我”的视角,如看到远处的山峦、飘动的云朵、飞翔的鸟儿等,增添了文章的美感。从人物塑造方面,体现了“我”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喜爱,展现了“我”细腻的情感。从结构上,这个情节作为一个舒缓的部分,调节了文章的节奏,并且为后文可能出现的情节变化,比如对小屋生活的思考或者与外界生活对比等做了铺垫。

2015年某地中考《街边的修鞋匠》

题目:文中写顾客与修鞋匠讨价还价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解答:顾客与修鞋匠讨价还价的情节,首先真实地反映了街边修鞋匠生活的一个侧面,体现出生活的烟火气。通过这个情节可以看出修鞋匠生活的不易,丰富了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修鞋匠在艰苦生活中依然坚守工作的品质。同时,这一情节也为后文可能出现的作者对修鞋匠的理解加深、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等情感变化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高考真题

2024年新高考某地《黎明前的等待》

题目:小说中多次描写夜晚的黑暗有什么作用?

解答:小说中多次描写夜晚的黑暗,一是营造紧张、压抑的氛围,这种黑暗象征着主人公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未知的危险,如在战争背景下,人们对黎明是否会到来的迷茫和恐惧。二是与人物的心境相呼应,主人公们在黑暗中等待希望,内心的焦虑、不安通过黑暗的环境得以衬托。从情节发展来看,黑暗的环境贯穿始终,推动情节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黑暗逐渐退去,也寓意着希望的到来,暗示故事的走向和人物命运的转折。

2023年全国甲卷《守林人的小屋》

题目:文中写主人公在小屋里回忆童年森林生活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解答:主人公在小屋里回忆童年森林生活的情节,从内容上丰富了人物形象。通过回忆展现了主人公与森林的深厚渊源,体现他对森林的热爱从小就扎根在心中。从情节角度,这一情节为后文主人公坚守森林、守护这片土地的行为提供了情感动机,是其执着信念的来源。同时,回忆中的美好与小屋外现实可能面临的森林破坏等危机形成对比,推动了情节的紧张感,引发读者对森林保护等主题的思考。

2022年全国乙卷《双奥记忆》

题目:文章中间插入运动员多年艰苦训练的情节有什么重要性?

解答:中间插入运动员多年艰苦训练的情节,首先是对运动员形象的深度塑造。这些细节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品质,使读者能够理解他们在赛场上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汗水和努力。从主题角度,这一情节凸显了“跨越”的不易,呼应了双奥主题中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运动员个人的跨越成长。从结构上看,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前面提到的体育盛会,开启后面关于体育精神激励国家和个人跨越进步的内容。

2021年新高考Ⅰ卷《体育之效与人的成长》

题目:文章开头引用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关于体育之效的论述有什么作用?

解答:文章开头引用这一论述,一是点明主题,直接引出“体育之效”这个核心话题,为后文探讨体育对人身体和精神的影响奠定基础。二是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文化底蕴,毛泽东的观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思想价值,使读者能够更加重视体育的作用。同时,这一引用还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让读者好奇体育之效在现代社会以及个人成长中具体会有怎样的体现。

2020年全国Ⅲ卷《记忆中的笛声》

题目:文中详细描写笛声在山谷中回荡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解答:详细描写笛声在山谷中回荡的情节,在氛围营造上,营造出空灵、悠扬的氛围,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从情感表达方面,笛声的回荡象征着记忆的绵延和情感的传递,体现了主人公对过去的怀念和留恋。从结构上看,这个情节起到线索作用,将不同的回忆片段串联起来,比如笛声响起时主人公回忆起童年与伙伴的嬉戏、长辈的教诲等情节,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2019年全国Ⅱ卷《小村与大坝》

题目:文章结尾处描写大坝建成后小村的改变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解答:结尾描写大坝建成后小村的改变,从内容上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对小村的巨大影响。这种改变有物质层面的,如村庄的建筑、设施等变化,也有村民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的变化。从主题角度,这一情节升华了主题,通过小村的改变展现了人与自然、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引发读者对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思考。从结构上看,它与前文小村原来的模样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结构完整,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关于小村未来发展的思考空间。

2018年全国Ⅰ卷《时光中的书店》

题目:文中写书店中不同年龄段的人阅读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解答:写书店中不同年龄段的人阅读的情节,首先丰富了书店的文化氛围。小孩的好奇阅读、年轻人的专注阅读和老年人的回味阅读,展现了书店作为文化场所的多元性。从主题角度,这一情节体现了阅读跨越年龄的魅力,深化了书籍和阅读在不同人生阶段都有着重要价值的主题。从结构上看,不同年龄段的阅读场景相互交织,构成了书店的生活画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后文可能出现的关于阅读传承等内容做了铺垫。

2017年全国Ⅲ卷《老街的手艺》

题目:文章开头介绍老街的历史背景对于讲述手艺的传承有什么作用?

解答:文章开头介绍老街的历史背景,为手艺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浓厚的文化土壤。老街的历史悠久说明手艺在这里有传承的时间基础,传统的氛围使得手艺有生存和延续的空间。同时,老街的历史变迁也暗示着手艺传承可能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与后文讲述手艺在现代社会中坚守或者变化的情节相呼应,奠定了全文对手艺传承这一主题的叙事基调。

2016年全国Ⅰ卷《漫画中的人生》

题目:文中描写主人公看到漫画后回忆自己成长经历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解答:这一情节丰富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通过回忆成长经历,如童年的梦想、青春期的挫折等,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立体,让读者能够理解主人公对漫画产生共鸣的原因。从主题角度,回忆成长经历与漫画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相结合,深化了文章关于人生成长和自我认知的主题。从结构上看,回忆情节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它承接了看到漫画的情节,又为后面主人公在回忆后对人生的重新审视和感悟等情节做了铺垫,使情节发展更加自然流畅。

2015年全国Ⅱ卷《田野里的守望者》

题目:文中写守望者在田野中与大自然交流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解答:写守望者在田野中与大自然交流的情节,首先塑造了守望者热爱自然、内心宁静的形象。他与花草对话、感受风的轻抚等细节,展现了他细腻的情感和对田野的深情。从主题角度,这一情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强调了田野对于守望者的精神寄托作用。从结构上看,这个情节贯穿全文,成为守望者坚守田野的重要支撑,也为后文可能出现的关于土地情怀、生态保护等相关情节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阅读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

记叙文:某个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