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一、按时间顺序划分

1. 明确时间节点

记叙文常常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件。首先要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如“早晨”“中午”“晚上”“去年”“今年”“小时候”“长大后”等。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文中有“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回忆的起点。然后“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这些时间词清晰地划分出了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

2. 划分时间阶段

根据时间的推移,将文章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段内发生的事件可以作为一个层次。比如,在写一次旅行的记叙文时,“出发前的准备”可以是一个层次,“旅途中的经历”是一个层次,“旅行结束后的感受”又是一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围绕相应时间段内的主要事件展开。

二、按地点转换划分

1. 确定地点变化

当文章的场景随着地点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时,地点就成为划分层次的重要依据。注意文中描写地点的词语,像“在学校里”“走在回家的路上”“来到公园”“进入博物馆”等。例如,在游记类记叙文《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先写“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这是在描述前洞的情况;接着“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地点从前洞转换到后洞,这就可以作为划分层次的标志。

2. 以地点为界划分层次

每一个新的地点所发生的事件组合成一个新的层次。例如,在一篇描写校园生活的记叙文里,“教室里的学习场景”“操场上的体育活动”“图书馆中的阅读时光”分别对应不同的地点,这些不同地点的内容就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三、按事件发展过程划分

1. 梳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文一般都有完整的事件发展脉络。先确定事件的起因,即引发事件的因素。比如,在一篇以“争吵”为主题的记叙文里,起因可能是两人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是事件的经过,这是事件的主体部分,包括人物的具体行为、对话等。最后是事件的结果,如争吵后两人的关系是和好如初还是渐行渐远。

2. 根据事件发展阶段划分层次

把事件的起因作为一个层次,详细描述事件产生的背景;事件的经过部分可以根据情节的复杂程度进一步细分,如在一场比赛的记叙中,比赛的上半场、下半场的情节可以分别作为小层次;事件的结果作为一个层次,用来交代故事的最终走向和人物的结局。

四、按人物及人物关系划分

1. 分析人物主次和关系变化

有些记叙文会围绕多个人物展开。要区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并且关注人物之间关系的变化。例如,在一篇描写友情的记叙文里,开始两人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可能因为某件事产生了矛盾,关系变得紧张,最后又通过沟通化解矛盾,恢复友谊。

2. 根据人物活动和关系划分层次

以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划分层次。当主要人物的行为或状态发生明显变化时,或者人物之间的关系出现转折时,就可以划分新的层次。比如,在一篇家庭故事中,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孩子与父母的和谐相处阶段”“孩子与父母产生矛盾阶段”“孩子与父母和解阶段”可以分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五、按作者的情感变化划分

1. 捕捉情感关键词

注意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如“快乐”“悲伤”“愤怒”“感动”“失望”“欣慰”等。这些情感词往往暗示了文章层次的转换。例如,在回忆童年生活的记叙文里,可能开始是“怀念”小时候的无忧无虑,接着因为回忆起某件不愉快的事情而感到“难过”,最后又通过对童年美好一面的再次回味而产生“温馨”的情感。

2. 以情感变化划分层次

每一种主要的情感阶段及其相关内容可以作为一个层次。例如,在一篇抒情记叙文《背影》中,作者对父亲的情感从开始的“不理解”,到看到父亲背影时的“感动”,再到后来回忆中的“思念”,这些情感的变化阶段就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层次。

中考真题

1. 2023年江苏中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小巷里燃起一盏灯》,请划分文章层次。

文章内容(部分):“①那一年,因为父亲在城里上班,我由乡下学校转到城里上初一。②学校夜自习下课以后,我每天要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没有路灯的小巷。③腊月里的一天,小巷人家里有人过世,传来哀哀戚戚的哭声,吓得我跌跌撞撞地奔跑。④石板路上有一层青苔,我一个趔趄滑倒在地,门牙把嘴唇磕破了,血一下流了出来。⑤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小巷里,突然想哭。小巷里的风呼啸着打转儿,像是凄凉的哭声。”

解答:可以按照事件发展过程划分层次。第一层(① - ②):交代背景,我从乡下转到城里上学,要经过一条没有路灯的小巷。第二层(③ - ⑤):描述在小巷里发生的事情,包括听到哭声、滑倒受伤和在小巷里的感受。

2. 2022年北京中考

题目: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划分层次。

文章内容(部分):“①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②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③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④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⑤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解答:按时间顺序和事件发展划分。第一层(①):点明元宵上市是春节的又一高潮。第二层(② - ⑤):具体描述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包括大街的布置、店铺挂灯的情况以及晚上点灯后的景象。

3. 2021年上海中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龙眼与伞》,划分文章层次。

文章内容(部分):“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②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③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④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⑤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⑥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解答:按景物描写的层次划分。第一层(① - ④):整体描写大兴安岭春雪的特点,如姿容灿烂、朵大、疏朗等。第二层(⑤ - ⑥):写我看春雪的感受和春雪下的景象带给我的回味,如像看黑白电影,以及各种景物在雪中的状态。

4. 2020年广东中考

题目:阅读《与母亲相守50天》,划分层次。

文章内容(部分):“①因为武汉封城,我和母亲相守了整整50天。②起初,母亲还能下楼买菜,后来小区禁严,便只能由我去超市采购。③每次我拎着重重的袋子回来,母亲总是心疼地说:‘太辛苦你了。’④我也会笑着回答:‘您这是说的什么话,我是您儿子,这是应该的。’⑤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开始有些焦虑,她担心疫情,也担心在外地的家人。”

解答:按时间和人物情绪变化划分。第一层(① - ④):封城初期,我和母亲的生活状态,主要是采购食物等日常互动。第二层(⑤):随着时间推移,母亲情绪发生变化,开始焦虑,文章内容也随之转变。

5. 2019年重庆中考

题目:阅读《在冬夜里歌唱的鱼》,划分文章层次。

文章内容(部分):“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②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③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④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⑤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解答:按场景和人物活动划分。第一层(① - ④):描绘等待的环境,包括天空、火烧云、山岗上的景象。第二层(⑤):引出人物“我”和妹妹的等待对象,即父亲和鱼,将环境描写与人物活动联系起来。

6. 2018年天津中考

题目:阅读《好一朵木槿花》,划分层次。

文章内容(部分):“①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②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③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④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⑤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⑥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

解答:按植物开花的顺序划分。第一层(① - ②):先写玉簪花和美人蕉的开放。第二层(③ - ⑥):引出紫薇和木槿,重点描述它们在小园中的生长情况,是文章重点描写的对象,开启新的层次。

7. 2017年河北中考

题目:阅读《含泪奔跑的少年》,划分层次。

文章内容(部分):“①在他的记忆里,他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大山。②他今年初中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③在城里,他这个年纪还是个孩子,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④然而,他俨然是个大人了,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⑤冷暖过后,他仿佛一夜成人。”

解答:按人物成长阶段划分。第一层(① - ②):介绍少年的出身和学业成绩,是成长背景。第二层(③ - ⑤):描述少年在暑假经历冷暖后仿佛一夜成人,重点在于他的成长变化,这是新的层次。

8. 2016年辽宁中考

题目:阅读《最精彩的表演》,划分层次。

文章内容(部分):“①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②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③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

解答:按人物行为和意图划分。第一层(① - ②):描述梅兰芳在南窗下画兰竹的行为。第二层(③):阐述梅兰芳画画的意图,即作为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不能进行原有艺术活动的空虚,从行为到意图,层次分明。

9. 2015年山东中考

题目:阅读《故乡的密码》,划分层次。

文章内容(部分):“①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②一年又一年,盐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深处,然后奋力地开出一朵朵硕大洁白的盐花。③用铁锨用力挖下去,在黑褐色的泥土下面,是一层又一层洁白的盐。④那盐的白,那盐的光泽,那盐的重量,让你明白,故乡之所以是故乡,是因为它蕴藏的东西太多太多。”

解答:按对故乡事物的描写顺序划分。第一层(①):引出故乡的密码在盐湖下。第二层(② - ④):具体描写盐湖下盐的形态、挖掘盐的情景以及盐所蕴含的意义,是对故乡密码的具体阐述。

10. 2014年江苏中考

题目:阅读《蔷薇几度花》,划分层次。

文章内容(部分):“①喜欢那丛蔷薇。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爬着。③我把它当做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④这个时节,花开了。⑤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⑥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

解答:按对蔷薇的观察和情感变化划分。第一层(① - ③):表达对蔷薇的喜爱,描述蔷薇的位置和我观赏它的方式。第二层(④ - ⑥):写蔷薇开花的过程,从起初的一两朵到被我发现,体现出我的欢喜,开启新的内容层次。

高考真题

1. 2023年全国甲卷高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材料略),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解答:由于没有原文内容,一般思路是先梳理文章的线索。如果是以人物经历为线索,可以按照人物不同阶段的经历划分,比如童年时期、青年时期等阶段;如果是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可以分为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如果是游记类,可按照地点转换划分,如在第一个景点、第二个景点等。

2. 2022年新高考Ⅰ卷

题目:阅读散文(材料略),请对文章进行层次划分并说明理由。

解答:假设文章是抒情散文,可根据作者情感变化划分。例如,开始是对某一事物的好奇(第一层),接着在接触过程中产生困惑或思考(第二层),最后在深入了解后达到情感的升华,如赞美或感慨(第三层)。如果是叙事为主,按照事件的起承转合划分,起是事件的开端(第一层),承是事件的发展(第二层),转是情节的转折(第三层),合是事件的结局(第四层)。

3. 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材料略),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解答:若文章有明显的时间词,可按时间划分。比如,文章提到“早年”“后来”“如今”,就可以把这三个阶段分别作为不同层次,然后概括每层所叙述的主要事件,如早年的奋斗经历、后来遇到的挫折、如今的收获等。

4. 2020年全国Ⅰ卷高考

题目:阅读文学类文本(材料略),对文本进行层次划分。

解答:如果文本围绕多个场景展开,按场景转换划分。比如,先是室内场景,描述人物的家庭生活(第一层),然后转换到室外场景,如人物在街头的遭遇(第二层),最后可能又回到室内,写人物的反思等(第三层)。

5. 2019年全国Ⅱ卷高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材料略),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解答:可以从人物关系变化入手。如果文章主要写两个人的关系,开始是亲密关系(第一层),中间因为某事件产生矛盾(第二层),最后通过沟通或其他方式化解矛盾,恢复关系(第三层)。

6. 2018年全国Ⅲ卷高考

题目:阅读文本(材料略),划分文章的逻辑层次。

解答:若文章有议论成分,可按观点的提出、论证、总结划分。先提出一个主题观点(第一层),然后通过事例、引用等方式进行论证(第二层),最后总结观点或升华主题(第三层)。

7. 2017年全国Ⅰ卷高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材料略),划分文章的叙事层次。

解答:根据叙事节奏,如快节奏的事件叙述(第一层),中间可能插入慢节奏的回忆或细节描写(第二层),然后再回到快节奏的事件推进,直至结尾(第三层)。

8. 2016年全国Ⅱ卷高考

题目:阅读文本(材料略),请划分文章的层次并指出每层的核心内容。

解答:如果文章是回忆性的,可按回忆的阶段划分。比如,开始是回忆童年时期的某一事件(第一层),接着回忆青年时期与之相关的经历(第二层),最后回到当下,谈谈这些回忆对自己的影响(第三层)。

9. 2015年全国Ⅲ卷高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材料略),划分层次并说明这样划分的依据。

解答:以主题的递进划分。比如,文章主题是成长,开始是对成长的懵懂认知(第一层),然后是经历挫折后的成长觉醒(第二层),最后是真正成长后的感悟和收获(第三层)。

10. 2014年全国Ⅰ卷高考

题目:阅读文学类文本(材料略),划分文章层次并简要概括。

解答:若文章以象征手法叙事,可按象征事物的不同阶段划分。例如,文中以树象征生命,先写树的萌芽阶段(象征新生,第一层),接着写树的成长遇到困难(象征挫折,第二层),最后写树的枝繁叶茂(象征成功,第三层)。

阅读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

记叙文:划分文章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