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曹刿论战

《左传·曹刿论战》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曹刿论战》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左传·曹刿论战》讲解:

1. 背景与人物:

背景:文章记载的是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当时诸侯纷争,各国之间相互征伐,战争频繁。齐国是一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而鲁国相对较弱。在这种背景下,齐国攻打鲁国,鲁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人物:

曹刿:他虽非权贵,但有着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所以主动请见鲁庄公,希望能为国家出谋划策,抵御齐国的进攻。在战争过程中,他冷静观察、准确判断,展现出了高超的指挥才能。

鲁庄公:作为鲁国的君主,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听取曹刿的意见,并且在战争中与曹刿配合,最终取得了胜利。不过,他在军事谋略方面相对欠缺,一开始对战争的准备和策略并不十分明确,需要曹刿的引导和提醒。

2. 内容分析:

战前讨论:

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围绕着“何以战”展开。鲁庄公提出了三个条件,即“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对前两个条件都予以了否定,认为这些小恩小惠不能让百姓信服和跟随,只有第三个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得到了曹刿的认可,他认为这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体现了曹刿重视民心向背,认为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战争过程:

击鼓进军:在战场上,鲁庄公一开始想要击鼓进军,曹刿阻止了他,直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才说“可矣”。这是因为曹刿深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他要等待齐军士气衰竭,而鲁军士气正盛的时候再发动进攻。

追击敌军:齐军战败后,鲁庄公想要立刻追击,曹刿再次阻止了他,而是先下战车查看齐军的车辙,又登上战车远望齐军的旗帜,确认齐军确实是溃败而不是有埋伏之后,才说“可矣”,于是鲁军追击齐军。这体现了曹刿的谨慎和对战争形势的准确判断,不贸然追击,以防中了敌人的埋伏。

3. 写作手法:

详略得当:文章重点描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以及战争中的关键决策和行动,对于战争的具体场面描写则较为简略。这样的写法突出了曹刿的“论战”,即他的军事思想和策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明确。

对比衬托:通过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了曹刿的爱国精神和担当意识;通过曹刿与鲁庄公在军事谋略上的对比,衬托出曹刿的深谋远虑和卓越才能。

4.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记述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阐明了在战争中要善于把握战机、取信于民的道理,同时也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古代军事思想和政治智慧的总结和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曹刿论战》考点:

一、文学常识

1. 作品出处

本文出自《左传·庄公十年》。需要了解《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2. 历史背景

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当时齐国势力强大,鲁国相对弱小。齐国国君齐桓公为了报复鲁国曾经支持公子纠争位,于是发动了对鲁国的战争。这一背景有助于理解曹刿论战的起因和鲁国面临战争时的紧张局势。

二、文言字词

1. 实词

“肉食者鄙”中的“鄙”:指目光短浅。这是对鲁国贵族统治者的一种批判,也是曹刿请见的原因之一。

“又何间焉”中的“间”:参与。体现曹刿积极的政治态度,他虽为平民,但关心国家大事。

“小惠未徧”中的“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刿以此指出鲁庄公的“小惠”并不能使百姓真心跟从作战。

“牺牲玉帛”中的“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一般指猪、牛、羊等。这反映了当时战争与祭祀的联系。

“弗敢加也”中的“加”:虚报。体现了曹刿对战争中诚信对待神灵的重视。

“必以信”中的“信”:实情。鲁庄公提出以实情对待神灵祭祀,曹刿认为这是小信,但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忠之属也”中的“属”:类。曹刿认为鲁庄公做到了尽力为百姓办事这一类的事情,这是可以一战的基础。

“战则请从”中的“从”:跟随。表明曹刿请求跟从鲁庄公参战的决心。

“公将驰之”中的“驰”:驱车(追赶)。这一行为被曹刿制止,体现曹刿对战机的准确把握。

“遂逐齐师”中的“逐”:追赶、追击。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指挥下追击齐军取得胜利。

2. 虚词

“乃入见”中的“乃”:于是、就。表示曹刿在听到鲁庄公的话后作出的反应。

“其乡人曰”中的“其”:他的,指曹刿的。

“何以战”中的“以”:凭借、依靠。这是曹刿对鲁庄公的质问,引出下文关于战争凭借的讨论。

“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三、句子翻译

1. 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翻译为“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实情(禀告神灵)。”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彼竭我盈,故克之。”:“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四、内容理解

1. 人物形象

曹刿形象

有远谋。他在战前能认识到“肉食者鄙”,主动求见鲁庄公,询问作战的凭借;战中能够把握战机,阻止鲁庄公的错误决策;战后能冷静分析胜利的原因。

爱国。尽管他是平民,但关心国家的安危,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军事决策和战争指挥中。

鲁庄公形象

平庸。从“肉食者鄙”以及他最初对于战争凭借的认识,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可以看出他见识短浅。

虚心纳谏。他能听取曹刿的意见,在战争中让曹刿指挥作战,战后又能询问胜利的原因。

2. 战争取胜的原因

政治上,鲁庄公做到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是取信于民的表现,也是战争胜利的政治基础。

军事上,曹刿能够准确把握战机,在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时候指挥鲁军出击,并且在追击时能够仔细观察齐军的车辙和军旗,判断齐军是否是诈败。

3.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长勺之战的过程,强调了取信于民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性,同时也表现了曹刿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

五、写作手法

1. 对比手法

曹刿与“肉食者”的对比。曹刿的远谋与“肉食者”的鄙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的形象。

鲁庄公战前、战中、战后表现的对比。战前的短浅见识,战中的听从指挥,战后的虚心求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 详略得当

详写曹刿的论战,如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分析,战中的指挥,战后对胜利原因的解释;略写战争的过程,如只简单提及“齐师败绩”“遂逐齐师”,使文章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阅读理解

左传·曹刿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