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公子重耳对秦客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
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注释:
1. 吊:致吊唁。
2. 恒:常。
3. 俨然:矜持庄重的样子。忧服之中:守孝期间。丧(sàng):指失去国内地位逃亡在外。因重耳在其兄申生自尽后,本可做晋国太子,但此时逃亡在外,故言失位。孺子:犹小子,指重耳。其:命令副词,当。
4. 舅犯:即狐偃,字子犯,重耳的舅父,此时随重耳出亡在狄国。
5. 仁亲:仁爱思亲。
6. 父死之谓何:父亲死了是何等大事。
7. 说:解释,说清。
8. 惠:施予恩惠。
9. 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读音qǐ sǎng。
10. 后:后嗣,继承人。
11. 子显:即公子絷,穆公派来吊重耳的使者。致命:回去报告。
译文:
晋国献公的丧期,秦穆公派人慰问公子重耳,并且传达自己的话说:“寡人听说:失去国家(君主权)常常在这个时候,得到国家(君主权也)常常在这个时候。虽然我的先生您恭敬严肃,在忧伤的服丧期间,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请考虑一下吧!”
(重耳)将这事告诉舅舅子犯。舅舅子犯说:“年轻人还是推辞吧。居丧之人没有值得宝贵的东西,可珍贵的只有仁爱和亲情。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还要用这事来谋利,那么天下谁能说清(我们无罪过)啊?年轻人还是推辞吧。”
公子重耳(便)对(秦国的)客人说:“君王赏脸吊唁流亡的我重耳,(我)在父亲死去居丧(的时候),不能参与到哭泣(表达)悲哀的丧礼中去,而让您操心了。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我)哪里还有其他的图谋来辜负您(来慰问我)的情义啊?”(重耳)行稽颡之礼但不拜谢(秦国来的客人),哭着起身,起身后但不(跟秦国来的客人)私下交谈。
子显回去将这些情况禀报给了秦穆公。秦穆公说:“很是仁德呀,公子重耳!他叩头但不拜谢,是表示不愿成为国君的继承人,所以不行‘成拜’之礼;哭着站起来,是表示对他父亲的一片赤子之心;起来不与宾客私下交谈,是表明自己要远离此时行动能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啊。”
讲解:
背景:公子重耳由于受骊姬的陷害,在晋献公在世时流亡国外。公元前 651 年,晋献公去世,晋国无主,秦穆公派使者到重耳处吊唁,并试探他是否有乘机夺位的意思。
人物分析:
公子重耳:面对秦穆公的试探,重耳的应答言辞委婉,既表达了对父亲去世的悲痛,又表明了自己没有借机谋取君位的想法,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隐忍。他的行为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要求,赢得了秦穆公的赞赏,也为他日后回国即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舅犯(狐偃):他深知此时重耳的处境微妙,劝重耳推辞秦穆公的提议,强调仁爱思亲的重要性,让重耳不要因急于谋取权位而失去人心。他的建议体现了他的深谋远虑,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秦穆公:秦穆公派人吊唁重耳并劝其抓住时机夺位,一方面可能是出于秦国自身的利益考虑,想扶持一个对秦国有利的晋国君主;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对重耳的重视。但他对重耳行为的解读,虽表面上是赞赏,实际上也可能只是一种政治上的表态,并非完全出于真心。
文章意义:
政治智慧的体现:文章展示了在春秋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人物的言行举止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重耳和舅犯的应对策略,体现了他们对政治局势的敏锐洞察力和高超的政治智慧,为后人在政治斗争中提供了借鉴。
道德礼仪的宣扬:故事中强调了居丧期间应遵守的道德和礼仪规范,如重耳行稽颡之礼但不拜谢,既符合丧礼的要求,又显示出他对父亲的敬重和对君位的尊重。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礼仪的重视,对后世的道德观念和礼仪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学价值:文章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情节紧凑,逻辑清晰。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