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寺人披见文公

《左传·寺人披见文公》原文:

吕、郤(xì)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xiá shēng)、郤芮(xì ruì)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左传·寺人披见文公》译文:

吕甥、郤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而杀死文公。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派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的战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逃到狄国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过了第二天就到了。虽然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样快呢?在蒲城被你斩断的那只袖口还在。你就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为君之道。如果还没有懂,恐怕您又要遇到灾难。对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尽多大的力量。您当时是蒲人或狄人,对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您即位为君,难道就不会再发生蒲、狄那样的事件吗?从前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您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您下驱逐的命令?这样,要逃走的人就会很多了,岂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于是文公接见了披,他把即将发生的叛乱报告了文公。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商量应付的办法。三月的最后一天,晋文公的宫室果然被烧。瑕甥、郤芮没有捉到文公,于是逃跑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他们过河把他们杀了。

《左传·寺人披见文公》讲解:

背景信息:

晋献公有九子,因听信宠妾骊姬谗言,欲立骊姬之子奚齐,从而逼死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出奔蒲。晋献公命寺人披追杀至蒲城,重耳逃走时被砍掉了一只衣袖。等到晋献公驾崩,重耳弟夷吾即位,又派寺人披至狄追杀重耳于渭滨。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相助下,回到晋国夺得了君位。此时政权未稳,晋惠公旧臣吕甥、郤芮又密谋杀害晋文公。

人物分析:

寺人披:他本为宫内侍卫小臣,曾多次奉命收捕、行刺重耳。在这篇文章中,他面对晋文公的指责,能言善辩,为自己过去的行为开脱。他强调对国君的命令要绝对服从,“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这既体现了他对传统制度的坚守,也显示出他行事只看君主命令、不顾其他的特点。同时,他以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为例,劝晋文公放下过去的仇恨,任用有才能的人,也展现出他的政治智慧和对局势的洞察力。

晋文公:起初,晋文公对寺人披心怀怨恨,拒绝接见他。但在寺人披的一番辩解后,晋文公能够放下个人恩怨,接见了寺人披,并听取了他的报告,可见晋文公具有一定的胸怀和气度,以及作为政治家的明智和远见。他明白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下,需要广纳信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也是他最终能够成就霸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写作手法:

语言描写精彩:文章通过晋文公与寺人披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两人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观念。如晋文公对寺人披的质问,“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言辞中充满了愤怒和指责;寺人披的回答“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则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展现出他的机敏和口才。

情节跌宕起伏:文章情节紧凑,悬念丛生。开篇即点明吕甥、郤芮欲行刺晋文公,营造出紧张的氛围;接着寺人披求见,晋文公拒见,引发读者对两人关系的好奇;而后寺人披的辩解和晋文公的态度转变,以及最终叛乱的发生和结局,都使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这一事件,赞扬了晋文公的胸怀大度、不计前嫌和善于纳谏,同时也肯定了寺人披的政治智慧和对晋文公的忠诚(尽管这种忠诚是基于对君主制度的维护)。它反映了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政治斗争激烈,君主需要具备广阔的胸怀和明智的决策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中立足并发展。

《左传·寺人披见文公》考点:

1. 文言字词:

实词

“让”:在文中是“斥责”的意思,如“公使让之”,这是晋文公派人训斥寺人披。

“宿”:有“夜晚”的意思,文中“一宿”“三宿”分别指一晚上、三晚上;“中宿”则指两夜。

“及”:可理解为“遭遇、遭受”,“若犹未也,又将及难”意思是如果还不懂,又将要遭遇灾难。

虚词

“其”:在文中多次出现,用法多样。如“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中“其”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岂唯刑臣”中“岂唯”是“难道只是”的意思,“唯”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2. 句子翻译:

准确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是常见考点,如“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需准确理解“女”通“汝”,“田”是打猎的意思等,才能正确翻译句子。

“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这样的句式,在翻译时要注意调整语序,正确理解其含义并准确翻译。

3. 人物形象分析:

寺人披:他曾两次追杀晋文公,但在晋文公即位后又来求见。他能言善辩,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强调对君命的绝对服从,同时以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为例,劝晋文公放下过去的仇恨。从他的行为和言论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政治智慧、能审时度势、敢于冒险的人,但他的忠诚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他的行为更多是基于对君主制度的维护,而非对晋文公个人的忠诚。

晋文公:起初对寺人披心怀怨恨,拒绝接见,但在听了寺人披的辩解后,能够放下个人恩怨,接见了他,并听取了他的报告。这体现了晋文公具有胸怀大度、不计前嫌、善于纳谏的品质,同时也展现出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明智和远见。

4. 写作手法:

对话描写:文章主要通过晋文公与寺人披的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这种写作手法使文章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考生需要理解对话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态度和观点。

以小见大:文章记叙的是寺人披见文公这一小事,但通过这件事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政治斗争的激烈,以及君主需要具备的品质和智慧等重大主题。

5. 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

考生需要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如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君主的更替、士人的地位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对于文中提到的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君命无二”等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考生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

6. 文章主旨理解: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即《左传》所宣扬的为君者的美德,如宽宏大量、不计前嫌、虚心纳谏等,以及这些品质对于国家治理和君主成就霸业的重要性。

阅读理解

左传·寺人披见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