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宋人及楚人平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

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注释:

1. 外平不书:鲁国以外的国家之间的讲和,按照鲁国史书《春秋》的惯例一般是不予记载的。平,讲和。书,记载。

2. 大其平乎己也:意为要赞扬这次媾和是由两位大夫自己促成的。大,赞扬。

3. 庄王:即楚庄王。

4. 司马子反:楚国大夫,掌管军政。

5. 堙(yīn):用土堆成的山,用以攻城的工事。

6. 惫矣:疲困极了。

7. 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谓做父母的不忍吃自己的孩子,只好彼此交换孩子吃;没有柴烧,只好挖掘枯骨劈而做柴烧。

8. 柑马而秣之:把木片塞进马嘴让马衔住,然后喂草料,使人看起来马很饱,吃不下草料。柑,同“钳”。秣,饲。

9. 矜:怜悯。

10. 幸:庆幸,即幸灾乐祸。

11. 舍而止:旧注说是筑舍安营驻扎,但与当时情况不合,也有观点认为“舍”可理解为停止作战的意思。

12. 平者在下也:指这次言和是处在下位的臣子做主而决定的。意谓他们僭越了君权,所以要贬低他们。

译文:

鲁国以外的诸侯之间讲和,《春秋》都不记载;这次楚宋两国讲和,为什么破例记载呢?这是因为赞扬这次讲和是两国大夫主动促成的。为什么要赞扬两国大夫的主动呢?楚庄王围攻宋国,军队只剩下七天的口粮了。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只好回去了。于是派司马子反登上土堆,窥探宋国都城的情况。宋国的华元也登上土堆,出来会见子反。

司马子反说:“你们的情况如何?”华元说:“疲惫不堪啊!”子反说:“疲惫到什么程度?”华元说:“交换孩子杀了吃,拆下尸骨烧火做饭。”子反说:“呀,很厉害啦,疲惫!我听说,被围困的军队,总是让马儿衔着木棍,不让马儿吃饱,只牵出肥马给客人看,你怎么这样对我吐露真情?”华元说:“我听说:君子看见别人困难就怜悯他们,小人看见别人危难就幸灾乐祸。我看你是位君子,所以据实相告。”司马子反说:“嗯,努力防守吧!我们也只有七天的军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会撤军了。”说罢,向华元拱手告别。

司马子反回去见楚庄王。庄王说:“敌情如何?”司马子反说:“疲惫不堪啊!交换孩子杀了吃,拆下尸骨烧火做饭。”庄王说:“呀,很厉害啦,疲惫!那么,我就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不行,我已告诉对方,我军也只有七天的口粮了。”庄王大怒:“我叫你去侦察敌情,你怎么倒向对方泄露军机?”司马子反说:“小小一个宋国,尚且有不肯骗人的大臣,难道楚国就没有吗?因此我向对方说了实话。”庄王说:“嗯,那就算了吧!虽然军粮不足,我还是要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既然如此,就请君王住下好啦,我可要请求回去。”庄王说:“你丢下我回去,我和谁住在这儿呢?我也回去算了。”于是带领全军退出宋国。所以君子赞扬这两位大夫主动讲和。他们都是大夫,《春秋》为什么只称之为“人”呢?这是含有贬低他们的意味。为什么要贬低他们?因为他们私下讲和,超越了自身的权限。

讲解:

背景:故事发生在鲁宣公十五年,楚庄王围攻宋国,这场战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双方都陷入了困境。

主题思想:

褒扬方面:文章主要赞扬了华元和司马子反两位大夫。他们在战争的残酷背景下,能够摒弃战争中的欺诈手段,以坦诚相待,主动促成了两国的和平。这种行为体现了他们的君子风范和人道主义精神,减轻了宋楚两国人民的战祸痛苦,所以《春秋》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褒扬。

贬责方面:从维护等级制度和君权的角度来看,这两位大夫作为臣子,私下进行和谈,超越了自己的权限,没有经过国君的授权就决定了国家之间的和平,这是对君权的一种挑战,所以《春秋》在褒扬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行为有所贬责。

写作手法:

对话形式:全文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通过司马子反和华元、司马子反和楚庄王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对话中反复使用“惫矣”“虽然”等词语,在重复之中又有变化,使行文富有节奏感,也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

微言大义:《公羊传》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这篇文章也体现了这一点。文字简洁,但含义深刻,通过对“宋人及楚人平”这一简单事件的解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观念和道德标准。

阅读理解

公羊传·宋人及楚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