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晏子不死君难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左传·晏子不死君难》注释:
1. 崔武子:齐卿,即崔杼。
2. 棠姜:棠公的妻子。棠公是齐国棠邑大夫。
3. 取:同“娶”。
4. 庄公:齐庄公。
5. 通:私通。
6. 弑:臣杀君、子杀父为弑。
7. 其人:晏子左右的家臣。
8. 君民者:做君主的人。
9. 口实:这里指俸禄。
10. 昵:亲近。
11. 庸何:即“何”,哪里。
12. 兴:起立。
13. 三踊:跳跃了三下,表示哀痛。
14. 望:为人所敬仰。
15. 舍:释放,宽大处理。
《左传·晏子不死君难》译文:
崔武子看到棠家遗孀很美丽,就娶了她。齐庄公和棠姜私通。崔武子杀了齐庄公。
晏子站在崔家的门外。晏子的家臣说:“(您)要为庄公死吗?”晏子说:“(庄公)只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为什么要为他死?”家臣说:“(那您)要逃走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要逃走?”家臣说:“(那您)要回家吗?”晏子说:“国君死了,我回哪里去呢?做百姓君主的人,难道是用来凌驾于百姓之上的?而是要主掌国家。做国君臣子的人,岂是为了自己的俸禄?而是要保护国家。所以国君为国家社稷而死,臣子就应该跟着他死;为国家社稷而逃亡,臣子就应该跟着他逃亡。如果是为他自己死,为他自己逃亡,不是他亲近宠爱的人,谁敢承担这件事?况且别人立了国君又杀掉他,我怎能为他去死?怎能为他去逃亡?我又能回到哪里去呢?”
(崔家)门开了,晏子就进去,头枕在尸首的大腿上大声地哭。哭完站起来,跳跃了三下然后才走出去。有人对崔武子说:“一定要杀掉他。”崔武子说:“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放了他能得到民心。”
《左传·晏子不死君难》讲解:
背景:这篇文章的背景是齐庄公与崔杼之妻棠姜私通,崔杼因此怀恨在心,最终弑杀了齐庄公。在这样的政治变故下,晏子作为齐国的大夫,面临着对庄公之死的态度和立场的选择。
人物形象:
晏子:晏子在文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原则立场。面对家臣关于“死、行、归”的三问,他的回答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体现了他对君臣关系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君主若为社稷而死,臣子当随之;若为一己之私,臣子则不必如此。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也展现了晏子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尚品质。同时,晏子在崔杼弑君后,仍能前往哭祭庄公,既体现了他对传统礼仪的尊重,也显示出他的勇敢和担当。
崔杼:崔杼是一个心狠手辣的权臣形象,他因妻子被庄公私通而弑君,可见其对个人尊严和家族荣誉的极度重视。但在面对晏子的问题时,他能认识到晏子在百姓中的威望,最终选择不杀晏子,以获取民心,也体现出他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对民心所向的关注。
主题:文章通过晏子在齐庄公死后的言行,探讨了君臣关系的本质以及臣子对君主的责任和义务。强调了臣子应当以国家社稷为重,而非盲目地为君主个人的行为负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权力、道德和民心的关注与思考。
《左传·晏子不死君难》考点:
文言文知识考查:
实词虚词的理解:如“取”“通”“弑”“安”“望”“舍”等实词的含义,以及“之”“焉”“以”“而”等虚词的用法,都是常见的考点。例如,“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中的“而”表示顺承关系,“吾焉得死之”中的“焉”是疑问代词,“怎么”的意思。
特殊句式: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需要重点掌握,如“独吾君也乎哉”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独吾君乎哉”;“君民者,岂以陵民”是反问句等。
句子翻译: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考试的基本要求,如“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民之望也,舍之得民”等句子的翻译,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并能用通顺的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文本理解与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根据晏子的言行,分析他的性格特点、政治智慧和道德观念等,以及崔杼的行为动机和政治考量等,都是可能的考点。
主题思想的理解: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关于君臣关系、国家利益、个人责任等主题思想,并能够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阐述。
写作手法:文章中晏子的三问三答,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论辩的力度。这种写作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也可能成为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