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王孙满对楚子

《左传·王孙满对楚子》原文: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左传·王孙满对楚子》译文:

楚王攻打陆浑戎人,于是到了雒水,在周朝边境上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王。楚王问到周王室的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统治天下在于道德,不在于鼎。从前夏朝正在实行德政的时候,远方各地把各种奇异东西都画成图象,九州贡献出金属,铸成九鼎,把画下来的各种东西的图象铸在鼎上,鼎上面有各种东西的图象,教人民知道神物和怪异。所以人民进入川泽山林,不会碰到对自己不利的东西。螭魅罔两这些妖怪都不会遇到。因此能够上下和协,受到上天的保佑。夏桀昏乱,鼎迁到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迁到周朝。天子德行美善光明,鼎即使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即使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有美德的人,是有一定极限的。成王把九鼎放在郏鄏,曾经占卜过,可以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今天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能问的。”

《左传·王孙满对楚子》讲解:

1. 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楚国逐渐强大。楚庄王经过长期征战,势力不断扩张,野心勃勃,企图挑战周王室的权威。

“楚子伐陆浑之戎”,陆浑之戎是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部落,楚国攻打陆浑之戎后,军队到达雒水,此地靠近周王室的都城,楚庄王在此地“观兵于周疆”,是公然向周王室示威,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

2. 人物分析:

王孙满:他是周大夫,周共王的玄孙,面对强大的楚国和野心勃勃的楚庄王,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和卓越的智慧。他深知九鼎对于周王室的重要象征意义,巧妙地以“在德不在鼎”的观点,驳斥了楚庄王的觊觎之心,维护了周王室的尊严。

楚庄王:作为楚国的君主,楚庄王有称霸中原的野心,“问鼎之大小轻重”这一行为,充分暴露了他对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的觊觎和对王权的渴望。但从他询问九鼎的举动也可以看出,他对周王室的传统权威仍有所顾忌,并非完全无视。

3. 内容解析:

“在德不在鼎”是王孙满回答的核心观点,强调了统治天下的关键在于君主的德行,而非象征权力的九鼎。这一观点既符合当时的道德观念,也为周王室的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孙满回顾了九鼎的历史变迁,从夏朝的“铸鼎象物”,到鼎因夏桀昏德而迁于商,再因商纣暴虐而迁于周,说明鼎的转移是与君主的德行紧密相关的。以此来警示楚庄王,即使楚国实力强大,但如果德行不足,也无法拥有天下。

“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这是强调周王室拥有九鼎是上天的旨意,周王朝的统治是有天命所归的,暗示楚庄王不要妄图挑战周王室的权威。

4. 文章意义:

从政治角度看,这篇文章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周王室在衰微的情况下,仍然试图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

从文化角度看,九鼎作为古代的传国之宝,是王权的象征,文章围绕九鼎展开的讨论,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权力、道德和天命的思考,对后世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文章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明了,王孙满的回答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左传·王孙满对楚子》考点:

一、文言字词

1. 实词

劳:“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中的“劳”,意为“慰劳”。这是古代诸侯之间外交交往中的常见行为,需要准确理解其含义。

图:“远方图物”中的“图”,在这里是“描绘、画”的意思。

贡:“贡金九牧”的“贡”,解释为“进贡、进献”,表示九州向夏朝进贡金属以铸鼎。

休:“德之休明”中的“休”,表示“美好”,形容德行美好光明。

祚:“天祚明德”的“祚”,有“赐福、保佑”的意思,体现了古人对于上天与德行关系的一种认知。

厎止:“有所厎止”中的“厎止”,可理解为“极限、止境”。

2. 虚词

之:

在“在德不在鼎”中,“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在德”这个主谓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无实际意义。

在“鼎之轻重,未可问也”里,“之”同样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

“遂至于雒”中的“于”,表示“到达”的地点,可译为“到”。

“观兵于周疆”中的“于”,表示地点,“在”的意思,即在周朝的边境上展示兵力。

虽: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中的“虽”,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即使”。

二、句子翻译

1. 重点句子翻译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翻译:从前夏朝正在实行德政的时候,远方各地把各种奇异东西都画成图象,九州贡献出金属,铸成九鼎,把画下来的各种东西的图象铸在鼎上,鼎上面有各种东西的图象,教人民知道神物和怪异。

“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翻译:上天赐福给有美德的人,是有一定极限的。成王把九鼎放在郏鄏,曾经占卜过,可以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翻译:今天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能问的。

三、人物形象分析

1. 王孙满

智慧与辩才:面对楚庄王的挑衅,他不卑不亢,巧妙地运用“在德不在鼎”这一核心观点进行回应。通过讲述鼎的历史传承以及与君主德行的关系,层层递进地论证了周王室统治的合理性,逻辑严密,使楚庄王无法反驳,展示出卓越的智慧和雄辩的口才。

忠诚与使命感:作为周大夫,他坚定地维护周王室的尊严和地位。在周室衰微的情况下,勇敢地站出来应对强大楚国的挑战,体现出对周王室的忠诚以及强烈的使命感。

2. 楚庄王

野心勃勃: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并“问鼎之大小轻重”,这些行为表明他有称霸中原、觊觎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的野心。

对传统权威的顾忌:他没有直接对周王室发动战争夺取九鼎,而是通过询问九鼎的方式进行试探,这说明他虽然有野心,但对周王室传统的权威仍有所顾忌。

四、写作手法

1. 借物喻理:文章以鼎为喻,通过阐述鼎的历史变迁与君主德行的关系,传达出“在德不在鼎”的道理。鼎作为权力的象征,其归属并非取决于自身的大小轻重,而是取决于君主的德行,这种借物喻理的手法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2. 对比手法:王孙满在论述中,将有德之君与昏乱之君进行对比,如夏桀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与德之休明时鼎虽小而重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强调了德行对于统治天下的重要性。

五、文章主旨理解

1. 主旨

文章主旨在于强调君主德行对于统治天下的重要性,暗示周王室虽然在军事力量上可能不如诸侯,但因其仍保有天命,诸侯不应觊觎王权。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与诸侯之间权力斗争的复杂局面,以及传统的天命观和道德观念在当时政治格局中的影响。

阅读理解

左传·王孙满对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