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阴饴甥对秦伯
《左传·阴饴甥对秦伯》原文:
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
十月,晋阴饴甥(yīn yí shēng)会秦伯,盟于王城。
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
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秦伯曰:“是吾心也。”
改馆晋侯,馈七牢焉。
《左传·阴饴甥对秦伯》译文:
鲁僖公十五年十月,晋国大夫阴饴甥会见秦穆公,在王城订立盟约。秦穆公问:“你们晋国人的意见协调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协调。一般人以失去了他们的国君而耻辱,悼念他们丧失的亲人,所以不怕征兵入伍修缮城防,立太子圉为国君,他们说:一定要报仇,宁愿因此而侍奉蛮族。君子虽爱他们的国君,但是知道他的罪行,也不怕征兵训练等待秦国释放国君的命令,他们说:一定报效秦国的恩德,死也没有二心。因此意见不协调。”秦穆公说:“国人认为你们的国君会怎样?”阴饴甥回答说:“一般人皱眉担心,认为不会被免罪;君子觉得心宽,认为必定会回国。一般人说:我国得罪秦国那么深,秦国怎么会归还国君?君子说:我们认罪了,秦国必定会归还国君。有二心就抓起他,服罪了就放了他,恩德没有比这更厚的了,惩罚也没有比这更严厉的了。服罪的怀念恩德,有二心的害怕严厉的惩罚,这一仗之后,秦国就可以成就霸业了。当初送他回晋国为君,现在使他不得在位;过去把他抓起来,现在认罪了却不放他回去为国君,这样把过去的恩德变为现在的怨仇,秦国不可能做这种事的。”秦穆公说:“这正是我心中想的啊。”于是把晋惠公送到国宾馆去住,送给他牛、羊、猪各七头,表示尊重。
《左传·阴饴甥对秦伯》讲解:
背景:
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取得了君位,但晋惠公出尔反尔,原先答应秦国的条件一条也没兑现。于是秦穆公便率军攻打晋国,战于韩原,秦军大获全胜,俘晋惠公而归。秦穆夫人本是晋献公之女,因她挺身而出,从中斡旋,再加上晋国臣民上下同心、誓雪国耻,秦穆公由此考虑到将来两国的关系,审时度势,答应议和,于是晋派阴饴甥前来谈判。
内容分析:
阴饴甥的回答策略:
分析晋国国内分歧:阴饴甥回答秦穆公关于晋国是否“和”的问题时,巧妙地将晋国人分为“小人”和“君子”两类。“小人”因晋惠公被俘感到耻辱且要报仇,甚至不惜侍奉戎狄;“君子”虽爱晋惠公,但也知其罪,等待秦国的命令。这样的回答既展示了晋国国内的不同态度,也暗示了晋国并非一盘散沙,仍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推测秦伯对晋君的态度:在秦穆公问晋国人对晋惠公的看法时,阴饴甥再次以“小人”和“君子”的观点来回应。“小人”认为晋惠公不会被赦免,“君子”则觉得秦国会宽恕晋惠公让其回国。这种说法一方面表现出晋国人对秦国的态度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也在试探秦穆公的想法。
阐述秦国的称霸之道:阴饴甥接着说“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意思是有二心就抓起,服罪了就释放,这样秦国的恩德和刑罚都能得以彰显,秦国可以借此成就霸业。这实际上是在给秦穆公提供一种处理晋惠公的策略,同时也暗示秦国可以通过这件事树立自己的威望。
语言艺术:
以退为进:阴饴甥作为战败国的代表,在与秦穆公的对话中始终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他先承认晋国国内的不和,看似是在示弱,但实际上是为后面的论述做铺垫,通过分析晋国国内的情况,让秦穆公了解到晋国的复杂性和潜在的力量。
对比论证:文中多次使用“小人”和“君子”的对比,突出了不同阶层的人对晋惠公命运的不同看法,也从侧面反映了晋国的社会状况。这种对比不仅使阴饴甥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也让秦穆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晋国人的心态。
人物形象:
阴饴甥:展现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智慧。他在面对强大的秦国时,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而是巧妙地运用言辞,既维护了晋国的尊严,又为晋惠公的回国争取了机会。他对秦国的心理把握得非常准确,能够根据秦穆公的提问灵活应对,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
秦穆公:具有一定的政治远见和谋略。他在战胜晋国后,没有急于处置晋惠公,而是考虑到两国的关系和未来的发展。在与阴饴甥的对话中,他能够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最终被阴饴甥的观点所打动,表现出了作为一个霸主的胸怀和智慧。
《左传·阴饴甥对秦伯》考点:
1. 文学常识:
作者与作品:《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其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左丘明。考生需要了解《左传》的基本信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等。
历史背景:该篇所涉及的秦晋之间的关系以及晋惠公被俘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例如,晋惠公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成为晋国国君后却背信弃义,导致秦晋韩原大战,晋惠公被俘。考生要熟悉这些历史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人物的行为动机。
2. 文言知识:
重点字词:
“和”字在文中有“和协、团结”的意思,需准确理解其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惮”解释为“害怕、畏惧”,如“不惮征缮”就是不怕征兵、修缮等事务。
“贰”意为“有二心、背叛”,像“贰而执之”就是对有二心的人进行抓捕。
“舍”在文中是“释放”的意思,比如“服而舍之”。
特殊句式:
“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以待秦命”是表示目的的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以待秦命不惮征缮”。
“秦岂归君”是一个反问句,理解这种句式对于准确把握人物的语气和情感很重要。
通假字等其他文言现象:文章中可能会涉及一些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需要考生进行识别和理解。
3. 内容理解:
人物形象分析:
阴饴甥:他作为战败国的代表,面对强大的秦国,能够不卑不亢,巧妙地利用言辞维护晋国的利益和尊严,展现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智慧。考生需要分析阴饴甥的语言、行为,理解他的性格特点和策略。
秦穆公:秦穆公在战胜晋国后,没有急于处置晋惠公,而是与阴饴甥进行对话,表现出了一定的政治远见和谋略。同时,他最终被阴饴甥的观点所打动,也体现了他的胸怀和决策能力。考生要分析秦穆公的行为和言语,把握他的人物形象。
文章主旨: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即阴饴甥如何通过巧妙的言辞,既承认晋国的过错,又强调秦国的利益,最终说服秦穆公放回晋惠公,以及这一事件所反映出的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
4. 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文中将晋国人分为“小人”和“君子”两类,通过他们对晋惠公命运的不同看法和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晋国国内的分歧,也从侧面反映了不同阶层的人的思想观念。考生要理解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以退为进:阴饴甥先承认晋国国内不和,看似是在示弱,但实际上是为后面的论述做铺垫,通过分析晋国的情况,让秦穆公了解到晋国的复杂性和潜在的力量,从而为自己争取有利的谈判结果。考生要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