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石碏谏宠州吁
《左传·石碏谏宠州吁》原文:
隐公三年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隐公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左传·石碏谏宠州吁》译文: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叫庄姜,容貌很漂亮,却没有儿子。卫国人做了一首名为《硕人》的诗来赞美她的美貌。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一个妻子,叫厉妫,生了儿子孝伯,早死。跟她陪嫁来的妹妹戴妫,生了桓公,庄姜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
公子州吁,是庄公爱妾生的儿子,卫庄公十分宠爱他,他又喜欢军事,但庄公不禁止,庄姜很厌恶他。
石碏规劝庄公道:“我听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骄傲、奢侈、放荡、逸乐,就是走向邪路的开端。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就应该定下来;要是还没有决定,这样就会引导他造成祸害。受宠爱而不骄傲,骄傲了而能受压制,受了压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呀。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少的欺负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的挑拨旧的,地位低的压着地位高的,胡乱的破坏有礼义的,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逆理的事。君主行事公正适宜,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哥哥,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顺礼的事。不做顺应礼义的事去做违背礼的事,就会招致祸害。做君主的应尽力除掉祸害,现在却反而招致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
庄公不听。
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他,但是没有效果。到了桓公即位,石碏于是告老还乡。
《左传·石碏谏宠州吁》讲解:
背景: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卫国。卫庄公对庶子州吁过度宠爱,且不加以正确引导,引发了大臣石碏的担忧,于是石碏向庄公进谏。
石碏谏言内容分析:
首先,石碏提出“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观点,强调要用正确的道义和规矩来教导孩子,不能让他们走上邪路,这是教育子女的根本原则。
接着,指出“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说明骄横、奢侈、淫乱、放纵这四种恶习是由于过度宠爱和赏赐所导致的,点明了过度宠溺孩子的危害。
然后,针对州吁的情况,石碏认为如果庄公打算立州吁为太子,就应该早做决定,否则会引发祸乱,因为州吁受宠且好武,容易生事。
最后,石碏阐述了“六逆”和“六顺”的概念。“六逆”即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六顺”则是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他强调要摒弃“六逆”,遵循“六顺”,这样国家才能安定。
人物分析:
石碏:他是一位忠诚正直、有远见卓识的大臣。他能敏锐地察觉到州吁受宠可能带来的危害,并敢于直言进谏,体现了他对国家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卫庄公:糊涂昏庸,不听劝谏,过度宠爱州吁,为卫国的内乱埋下了隐患。
州吁:恃宠而骄,喜好军事,野心勃勃,最终弑君自立,是一个典型的乱臣贼子。
庄姜:作为卫庄公的正妻,她美丽却无子,将戴妫所生的桓公视为己子,对州吁的行为表示厌恶,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正义的一方。
《左传·石碏谏宠州吁》的考点:
1. 文学常识:
作品出处:该篇出自《左传》的“隐公三年”,了解《左传》的基本信息,如编年体史书、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载等是重要的文学常识考点。
作者信息:《左传》的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左丘明,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对作者相关的背景知识可能会有所涉及。
2. 字词解释:
实词:文中的一些重点实词需要准确理解,比如“嬖”,指受宠的人;“义方”,指正确的礼仪规矩;“淫”,意为放纵;“眕”,指自安自重、忍耐;“陵”,有欺侮的意思;“老”,指告老致仕等。
虚词:“之”“以”“乃”“而”等虚词在文中多次出现,需要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和含义。例如“教之以义方”中的“以”是“用、把”的意思;“若犹未也,阶之为祸”中的“之”起到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的作用。
3. 句子翻译:
准确翻译文中的关键句子是考点之一,如“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等句子,既考查对字词的理解,也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掌握。
4. 内容理解:
石碏的观点:理解石碏进谏的核心观点,即“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明白过度宠爱会导致骄奢淫逸,进而引发祸患。他还提出了“六顺”“六逆”的观点,强调要遵循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
事件发展脉络:掌握文章所叙述的卫庄公宠爱州吁、石碏进谏、州吁弑桓公以及石碏大义灭亲等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能够理清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先后顺序。
5. 人物形象分析:
石碏:分析石碏的人物形象,他是一位直言敢谏、深明大义的忠臣。他看到卫庄公对州吁的溺爱可能会引发国家的祸患,不顾庄公的态度坚决进谏,后来又设计除掉了弑君的州吁和自己的儿子,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正义的坚守。
卫庄公:卫庄公是一个糊涂、溺爱儿子的君主,他不听石碏的劝谏,对州吁的行为不加约束,最终导致了卫国的内乱,其形象与石碏形成鲜明对比。
6. 写作手法:
论证方法:石碏在进谏时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论证方法。先提出爱子的正确方式,接着分析过度宠爱的危害,然后指出州吁的行为可能引发的祸端,最后强调要遵循“六顺”、摒弃“六逆”,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顶针手法:文中“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使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这种写作手法也可能成为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