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的手下了。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讲解:

背景分析:

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此时秦国和晋国都是春秋时期的强国。秦国想要向东扩张,晋国则想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而郑国处于两国之间,地理位置重要,成为了两国争夺的焦点。

事件起因: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文公重耳流亡到郑国时,郑文公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这是“无礼于晋”;郑国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时而依附晋国,时而依附楚国,态度摇摆不定,这是“贰于楚”。

人物形象分析:

烛之武

深明大义:尽管郑文公曾经没有重用他,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他还是抛开个人恩怨,挺身而出,承担起退秦师的重任,展现出了高尚的爱国情怀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局观。

能言善辩:他的言辞极具说服力,先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了亡郑对秦国的不利之处,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接着又提及晋国的不守信义,如“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最后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这一系列的言论,层层递进,让秦伯认识到了秦国与晋国之间的潜在矛盾,以及保存郑国对秦国的好处。

郑文公

有一定的识人之明,能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认识到烛之武的才能,并且在劝说烛之武时,能够放下君主的架子,承认自己的过错,这对于一个君主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但他前期对烛之武的忽视,也反映出他在用人方面存在不足。

秦伯

有野心,想要通过参与围郑来扩大秦国的影响力,但同时也有一定的理智和判断力。在烛之武的劝说下,他能够权衡利弊,认识到与晋国合作攻打郑国可能会给秦国带来的潜在威胁,最终决定与郑国结盟并撤军,体现了他作为君主的决策能力。

晋文公

有霸主的胸怀和远见,虽然子犯请求袭击秦军,但他能够从大局出发,认识到秦国对自己曾经有过帮助,“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并且明白“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的道理,所以没有听从子犯的建议,而是选择撤军,展现出了他的仁义和明智。

写作手法分析:

情节跌宕起伏:文章开篇就营造了紧张的战争氛围,秦晋两大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为烛之武的出场埋下了伏笔。在佚之狐推荐烛之武之后,又出现了烛之武推辞的情节,使故事产生了波折。接着,烛之武夜缒而出,成功说服秦伯,秦伯退兵,而此时晋国又面临着是否攻击秦军的抉择,故事再次出现转折。这种情节的起伏变化,使文章充满了戏剧性和吸引力。

对比衬托:文中通过秦晋两国对待郑国的不同态度,以及烛之武前后的境遇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秦晋两国虽然联合攻郑,但秦国在烛之武的劝说下很快改变了立场,而晋国则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继续进攻,这凸显了秦国和晋国在利益考量上的差异。同时,烛之武之前不受重用,而在国家危难时却能发挥关键作用,这种前后的对比衬托出了他的才能和价值。

伏笔与照应:文章开头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以及两国军队的驻扎位置,为后面烛之武的游说和秦伯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国军队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秘密会见秦伯创造了条件。而烛之武在游说秦伯时,提到的晋国曾经的不守信义等内容,也与前文的相关事件相照应,使文章的逻辑更加严密。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考点:

一、文言字词

1. 实词

贰:“且贰于楚也”中的“贰”,意为“从属二主”,这里指郑国对晋国有二心,同时又依附楚国,这是秦晋围郑的原因之一,考生需准确理解该词在文中的含义。

军:“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是“驻军、驻扎”的意思。

鄙:“越国以鄙远”中的“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该词用法特殊,是重点考查内容。

封:“既东封郑”中的“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阙:“若不阙秦”中的“阙”,在这里是“侵损、削减”的意思。

说:“秦伯说”中的“说”,通“悦”,是“高兴”的意思,这是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现象,需重点掌握。

2. 虚词

以:

在“以其无礼于晋”中,“以”是“因为”的意思,表示原因。

在“敢以烦执事”中,“以”是“拿、用”的意思,是介词的用法。

在“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以”是“把”的意思,用于引出动作的对象。

之:

在“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在“邻之厚,君之薄也”中,“之”同样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在“夫晋,何厌之有”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

其:

在“吾其还也”中,“其”表示商量或劝告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在“君知其难也”中,“其”是代词,代指“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二、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也”字表判断,该句可译为“这是我的过错”。

2. 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句子省略了介词“于”,在翻译时需要补充完整,即“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句子省略了主语“烛之武”。

3. 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这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可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三、句子翻译

1. 重点句子翻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翻译: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的手下了。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翻译: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四、人物形象分析

1. 烛之武

爱国精神: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国家危难时刻,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承担起劝退秦师的使命,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外交才能:他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从秦国的利益出发进行分析劝说。如分析亡郑对秦的不利和存郑对秦的好处,提及晋国的背信弃义与贪婪,言辞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展现出卓越的外交智慧。

2. 郑文公

从谏如流:能听从佚之狐的建议,认识到烛之武的价值,并且在烛之武推辞时,诚恳地承认自己的过错,最终成功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

用人失察:早期未能重用烛之武这样有才能的人,反映出他在用人方面的不足。

3. 秦伯

权衡利弊:有扩张领土的野心,但在烛之武的分析下,能够权衡利弊,认识到与晋国合作攻打郑国可能会损害自身利益,从而改变决策,与郑国结盟并撤军,体现出他作为君主的理智和判断力。

4. 晋文公

深明大义:面对子犯袭击秦军的请求,他考虑到秦国曾对自己有帮助,并且从仁义、明智和武德等多方面因素出发,拒绝了子犯的建议,撤军回国,展现出霸主应有的胸怀和远见。

五、写作手法

1. 伏笔与照应

文章开头提到“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秦晋围郑的原因,为后文烛之武劝说秦伯时提及晋国的贪婪和不可信埋下伏笔。同时,开头“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的军队驻扎情况,也为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创造了条件,体现了伏笔与照应的写作手法,使文章结构严谨。

2. 衬托手法

通过秦晋围郑但秦伯被烛之武说服后单独撤军,衬托出烛之武说辞的精妙和他卓越的外交才能。同时,烛之武年轻时不受重用与年老时成功退秦师形成对比,更突出了他的才能和价值。

六、文章主旨理解

1. 主旨

文章通过烛之武劝退秦师的故事,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国家之间既存在联合又存在利益纷争。同时也体现了个人才能在特定历史时期和事件中的重要性,烛之武凭借其卓越的外交才能挽救了郑国的危局。此外,还传达了在外交和政治斗争中,要善于分析形势、利用矛盾、权衡利弊等思想。

阅读理解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