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
《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
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译文:
夏季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放进太庙,这是不符合礼仪的。
臧哀伯规劝桓公说:“作百姓君主的人,要发扬德行,堵塞违礼的行为,以便监察百官,就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还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子孙。所以那清静肃穆的太庙用茅草做屋顶,祭祀天地的车子用草席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调和,黍稷、糕饼等祭品不用舂过的好米,这些是为了显示节俭。祭祀的礼服、礼冠,蔽膝、大圭,腰带、裙子、绑腿、靴子、冠上的横簪、冠旁的填绳、系冠的带子、冠顶的盖版,这些是为了显示等级上的差别。玉垫、刀饰、革带、带穗、旌旗上的飘带、马颈上的革带,这些是为了显示数量上的差别。礼服上火形、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这些是为了显示纹彩上的差别。用五色绘出各种图象来装饰器物服饰,这是为了显示器物物色的差别。马铃、大小车铃、旗铃,是为了显示声音节奏,旌旗上画的日、月、星辰,是为了显示光明。所谓德行,就是节俭而有法度,事物的增减都有一定的数量,并用纹彩和颜色加以标志,用声音和光亮加以表现,以此来监察百官,百官这才警戒畏惧,而不敢违反法度。现在君王毁灭德行,树立违礼的坏榜样,把别国贿赂的宝器安放在太庙里,以此明白昭示百官。百官都来效法,君王又用什么去惩罚他们呢?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丧失德行,则是由于国君宠爱和贿赂风行的缘故。郜鼎放在鲁国的太庙,还有比这更公开的贿赂吗?武王打败殷商,将九鼎搬到王城,义士尚有批评他的,更何况将标志违礼作乱的贿赂之器放在太庙,又该怎么样呢?”
桓公不听。
周朝的内史听到这件事,说:“臧孙达的后代大概会在鲁国世代享受爵禄吧!国君违礼,他不忘用德行加以规劝。”
《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讲解:
背景:公元前710年,宋国太宰华父督杀死司马孔父嘉,并占有了孔父嘉的妻子。宋殇公为此很生气,华父督害怕,就把殇公也杀了,另立宋庄公。华父督为了取得各诸侯国对此事的默认,先后对齐、陈、郑、鲁等国进行贿赂。鲁桓公接受了宋国送给的郜鼎,并把它安放在太庙里。鲁国大夫臧哀伯认为这样做“非礼”,于是对桓公进行劝谏。
内容分析:
强调君主的职责:臧哀伯开篇指出,君主的职责是“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即发扬德行、堵塞违礼行为来统领百官。这是对君主的基本要求,也是维护国家秩序的关键。
阐述礼的具体体现:接着,臧哀伯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礼制规定,如太庙的茅屋、祭祀车的越席、祭祀食物的简单处理等,从“昭其俭”“昭其度”“昭其数”“昭其文”“昭其物”“昭其声”“昭其明”七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礼的具体体现。这些礼制规定不仅是形式上的要求,更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秩序和社会规范。
批评鲁桓公的行为:然后,臧哀伯话锋一转,批评鲁桓公将宋国贿赂的郜鼎放置在太庙里的行为是“灭德立违”。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礼的原则,而且会给百官树立坏的榜样,导致国家的衰败。他指出国家的失败往往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而官吏失德的原因则是国君宠爱和贿赂风行。
引用历史教训:为了增强说服力,臧哀伯还引用了周武王克商后“迁九鼎于雒邑”招来“义士”非议的历史教训,提醒鲁桓公要认识到这种“灭德立违”的错误举措的危害性。
文章意义:
政治意义:这篇文章反映了春秋时期对于礼制的重视,强调了礼在维护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它警示君主和官吏要遵守礼制,以身作则,才能治理好国家。
文学价值: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臧哀伯先阐述君主的职责和礼的重要性,再批评鲁桓公的错误行为,最后引用历史教训,层层递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文章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对礼的七个方面的阐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考点
1. 文学常识:
作品出处:该篇出自《左传·桓公二年》。需了解《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和史学上都有重要地位。对于《左传》的基本信息、写作特点、历史价值等要有所掌握。
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诸侯纷争,礼崩乐坏。了解这一时代背景对于理解臧哀伯谏言的意义和鲁桓公行为的不当之处非常重要。鲁国作为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国,在维护周礼方面本应起到表率作用,而鲁桓公纳郜鼎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周礼,这是臧哀伯进行劝谏的背景原因。
2. 字词理解:
重点实词:如“昭”(显扬、昭示)、“塞”(堵塞、杜绝)、“临照”(管理、监察)、“度”(等级制度)、“数”(礼数)、“章”(明显、显著)等。这些实词在文中多次出现且含义关键,对理解文章主旨有重要作用。
通假字:例如文中可能出现的通假现象,像“大”通“太”,“大庙”即“太庙”。
一词多义:一些字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如“鼎”在文中是传国重器,代表着权力和地位;在其他语境中可能只是单纯的烹饪器物。需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字词的具体含义。
3. 句子翻译:
文中有许多复杂的句式和表达,如排比句“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在翻译时需要准确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同时要注意保持句子的通顺和逻辑的清晰。
对一些关键句子的翻译要准确到位,例如“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等句子,这些句子体现了文章的核心观点和臧哀伯的主要论点,翻译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4. 内容理解:
主旨把握:理解臧哀伯谏言的核心思想,即强调君主应当昭德塞违,遵守礼制,以身作则,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文章通过批判鲁桓公纳郜鼎的行为,阐述了礼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论证方法:分析臧哀伯的论证过程和方法。他先提出君主的职责和应有的品德,然后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礼的具体体现,最后指出鲁桓公纳郜鼎的行为是灭德立违,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种先立后破、层层递进的论证方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人物形象:分析臧哀伯和鲁桓公的人物形象。臧哀伯是一位忠诚正直、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他对国家的命运充满担忧,对君主的行为敢于提出批评;鲁桓公则是一个贪图利益、不顾礼制的君主,他的行为引发了大臣的不满和担忧。
5. 拓展延伸:
与其他篇章的联系:将《臧哀伯谏纳郜鼎》与《左传》中的其他篇章进行联系和比较,探讨《左传》中对于礼的重视以及不同人物在维护或违反礼制方面的表现,加深对《左传》思想内涵的理解。
现实意义:思考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例如,礼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如遵守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可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