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有子之言似夫子
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注释:
1. 有子:孔子的弟子有若。
2. 问,当作“闻”(依《经典释文》):丧,当官然后失去官职。
3. 参:曾子,名参,字子舆。
4. 然:确实,这样。
5. 有为言之:有所指而言,即“有所为言”。
6. 斯:这。
7. 甚:很(“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是倒装强调)。
8. 桓司马:宋人,名魋(tuí)。
9. 椁:读音为 guǒ,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10. 靡:浪费,奢侈。
11. 愈:较好,胜过。
12. 南宫敬叔:鲁孟僖子之子仲孙阅,曾失位离开鲁国,返时载宝物朝见鲁君。
13. 反:同“返”。
14. 货:贿赂。
15. 制:立规定,定制度。
16. 之:到……去。
17. 申:申明。
译文:
有子问曾子道:“在先生(孔子)那里听说过失去官职方面的事情吗?”(曾子)说:“听他说的是:‘希望丢官后赶快贫穷,希望死后赶快腐烂’。”有子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的确是)从先生(孔子)那听来的。”有子又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是和子游一起听见这话的。”有子说:“的确(说过)。但先生这样说肯定是有原因的。”
曾子将这话告诉子游。子游说:“有子说话很象先生啊!那时先生住在宋国,看见桓司马给自己做石椁,三年还没完成。先生说:‘像这样奢靡,(人)不如死了赶快腐烂掉越快越好啊。’希望(人)死了赶快腐烂,是针对桓司马而说的。南宫敬叔(他原来失去官职,离开了鲁国)回国,必定带上宝物朝见国王。先生说:‘像这样对待钱财(行贿),丢掉官职(以后)不如赶紧贫穷越快越好啊。’希望丢掉官职以后迅速贫穷,是针对敬叔说的啊。”
曾子将子游的话告诉有子。有子说:“是啊。我就说了不是先生的话吗。”曾子说:“您怎么知道的呢?”有子说:“先生给中都制定的礼法中有:棺材(板)四寸,椁(板)五寸。依据这知道(先生)不希望(人死后)迅速腐烂啊。从前先生失去鲁国司寇的官职时,打算前往楚国,就先让子夏去(打听),又让冉有去申明(自己的想法)。依据这知道(先生)不希望(失去官职后)迅速贫穷。”
讲解:
背景与主题:
这篇文章的背景是弟子们对孔子所说的“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这句话的探讨和理解。文章通过有子、曾子、子游等弟子对于这句话的不同反应和解读,展现了他们对孔子言论的思考方式以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程度。其主题是强调对孔子言论的正确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背景和情境,不能简单地断章取义。
人物形象分析:
有子:他在听到曾子传达的“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这句话后,能够迅速判断出这不像君子之言,并且认为孔子这样说肯定是有特定背景和原因的。后来通过对孔子以往行为和制定的礼法的分析,坚定了自己的判断。这体现出有子善于思考、不盲目相信传言,对孔子的思想和行为有较深入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曾子:在整个过程中,曾子只是简单地传达孔子的话,当有子质疑时,他只是强调自己是听孔子说的,并且是和子游一起听到的。这显示出曾子较为老实、忠诚,但在理解和分析孔子言论方面缺乏深入的思考,有些教条主义。
子游:子游能够根据孔子以往的经历,准确地分析出“死欲速朽”是针对桓司马的奢靡行为而言,“丧欲速贫”是针对南宫敬叔的行贿行为而言。这说明子游对孔子的思想和行为有较为准确的把握,能够灵活地将孔子的言论与具体事件联系起来,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文学手法:
对话形式:文章以有子和曾子的对话开篇,引出话题,然后通过曾子与子游的交流以及曾子再与有子的对话,逐步深入探讨孔子言论的真正含义。这种对话形式使文章的情节紧凑,逻辑清晰,生动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观点和性格。
举例论证:在解释孔子“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的言论时,文章通过列举孔子在宋国对桓司马的评价以及对南宫敬叔的看法等具体事例,来证明孔子的话是有针对性的,而非普遍适用的观点。这种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