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译文:

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马、牛奔驰,也不会跑到对方的境内。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疆土: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祭祀的东西,我是来问责这件事情的;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跟齐国军队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讲解:

背景:

齐桓公伐楚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齐国是诸侯中的强国,齐桓公更是春秋五霸之首,国力强盛。而楚国在南方逐渐崛起,势力不断扩张,对中原诸侯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此次战争的起因表面上是因为齐桓公的夫人蔡姬引发的连锁反应。蔡姬是蔡国国君的妹妹,嫁给了齐桓公,但她在与齐桓公乘舟游玩时故意晃动小船,让齐桓公感到害怕和愤怒,齐桓公便将蔡姬送回蔡国,但没有断绝婚姻关系。蔡国却将蔡姬改嫁,这引起了齐桓公的不满,于是齐桓公率领诸侯之师攻打蔡国。蔡国溃败后,齐桓公又顺势攻打楚国。

人物分析:

齐桓公:作为齐国的君主,他有着称霸诸侯的雄心壮志,在这次战争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他带领诸侯之师攻打蔡国和楚国,试图维护齐国的霸主地位。在与屈完的对话中,他先是强调自己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后来又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试图威慑楚国,但也能看出他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与楚国建立友好关系。

管仲:齐桓公的重要谋士,他在外交和军事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才能。在面对楚国的质问时,他以周王室的名义,搬出召康公对先君的命令,强调齐国拥有征讨诸侯的权力,并且指出楚国没有按时进贡包茅以及周昭王南巡未归的问题,为齐国的出兵寻找了合理的借口,展现出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屈完:楚国的使臣,他代表楚国与齐国进行交涉。在面对齐桓公的威慑时,他毫不畏惧,言辞犀利,既承认了楚国在进贡包茅方面的过错,表示愿意改正,又坚决反驳了周昭王南巡未归与楚国的关系,维护了楚国的尊严。同时,他还指出如果齐国以武力相逼,楚国也会坚决抵抗,表现出了他的勇敢和坚定。

文章意义:

外交智慧:文章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斗争和智慧。齐国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外交手段向楚国施压,试图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楚国则巧妙地应对,既不卑不亢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避免了与齐国的直接冲突,体现了外交在国家间关系中的重要性。

文化内涵:文中提到的包茅是楚国的特产,是周王室祭祀时所用的重要物品,楚国不按时进贡包茅被视为对周王室的不敬。这反映了当时的祭祀文化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周朝的礼乐制度对诸侯国的约束。

历史价值:《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是《左传》中的一篇重要篇章,它详细地记载了齐桓公伐楚的过程和双方的交涉,为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格局和势力变化,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考点: 

一、文学常识

1. 作品出处

本文出自《左传》,要明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相传为左丘明。它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这些基本文学常识可能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考查。

2. 历史背景

了解齐桓公称霸的背景以及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大环境。齐国在齐桓公时国力强盛,他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成为中原强国,开始了称霸诸侯之旅。此次伐楚一方面是齐国展示霸权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蔡姬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齐桓公与蔡姬的矛盾导致伐蔡,蔡国溃败后顺势伐楚)。

二、文言字词

1. 实词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中的“囿”:指园林。

“蔡溃,遂伐楚”中的“溃”:溃败、散乱。理解这个词有助于描述蔡国军队在齐国进攻下的状态。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中的“风”:走失、逸失。此句是表示双方距离遥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是一种形象的说法。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中的“虞”:料想、意料。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中的“大公”:即太公,指姜太公。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中的“女”:通“汝”,你。

“赐我先君履”中的“履”:这里指足迹所到之处,即可以征伐的范围。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中的“共”:通“供”,供给;“缩酒”:渗酒,把酒倒在束茅上渗下去,是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中的“征”:出行、远行;“复”:返回。

“楚子使屈完如师”中的“如”:到……去。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中的“徼”:求。

“君若以德绥诸侯”中的“绥”:安抚。

2. 虚词

“未之绝也”中的“之”:代词,指代蔡姬。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绝之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中的“以”:凭借。

三、句子翻译

1. 重点句子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的境内。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四、内容理解

1. 人物形象

齐桓公:

从他因蔡姬之事兴兵伐蔡,可见其有一定的意气用事。但他又是有称霸野心的君主,率领诸侯之师伐楚展示了他的霸主权威。在与屈完的对话中,既有耀武扬威的一面,又有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建立友好关系的意图,体现出他复杂的性格。

管仲:

他作为齐国的谋士,智慧非凡。在与楚国使者的对话中,巧妙地引用召康公对姜太公的命令,为齐国出兵寻找合理借口,还指出楚国在进贡和昭王南巡问题上的“过错”,展现了他在外交辞令上的高超技巧。

屈完:

他是楚国的忠诚使臣。面对齐桓公的联军和质问,他不卑不亢,承认楚国在进贡上的问题,同时又坚决捍卫楚国在昭王南巡问题上的立场,并且巧妙地回应了齐桓公关于武力的威胁,展现了勇敢、机智和坚定维护国家尊严的品质。

2.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蔡姬与齐桓公的矛盾引发齐国伐蔡,蔡国溃败后齐国顺势伐楚,齐国以楚国不进贡包茅和昭王南巡不复为借口。

经过:楚国使者先与齐国军队对话,齐国管仲提出质问,楚国使者进行回应;之后楚国派屈完到齐军处,齐侯陈兵示威并与屈完对话。

结果: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订立盟约,双方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暂时解决了争端。

3. 外交辞令的分析

管仲的外交辞令:他站在周王室的立场,以周王赋予齐国先君的权力为依据,提出楚国的两大“过错”,既显得有理有据,又在政治上占据高位,让楚国难以直接反驳。

屈完的外交辞令:他在承认部分问题的同时,巧妙地把昭王南巡的责任推回给齐国去调查,并且针对齐桓公的武力威胁,用楚国的地理优势进行回应,话语强硬又不失礼貌,维护了楚国的尊严和利益。

五、主题思想

1. 霸权与外交

文章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下,强国通过军事威慑和外交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弱国则通过巧妙的外交辞令和一定的实力展示来维护国家利益,反映了霸权与外交之间的互动关系。

2. 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文中提到的包茅进贡与周王室祭祀相关,这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祭祀文化)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文化因素对政治关系的影响。

阅读理解

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