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郑庄公戒饬守臣
《左传·郑庄公戒饬守臣》原文: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
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
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左传·郑庄公戒饬守臣》译文:
鲁隐公十一年秋天七月,鲁隐公会合齐僖公、郑庄公讨伐许国。初一这一天,三国的军队逼近许国城下。颍考叔举着郑国的蝥弧旗,首先登上了城墙,子都从下面射他,颍考叔跌下来死了。瑕叔盈又举起蝥弧爬上城墙,挥舞旗帜并呼喊道:“我们国君登城啦!”郑国的军队全部登上城墙。初三这一天,便攻入许国。许庄公逃到卫国去了。
齐僖公要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鲁隐公说:“您说许国不交纳贡物,又不履行诸侯的职责,所以跟随您讨伐它。现在许国已经受到应有的惩罚了,虽然您有命令,我也不敢参与这事的。”于是就把许国给了郑庄公。
郑庄公让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庄公的弟弟许叔住在许国的东部边邑,对他说:“上天降祸给许国,鬼神也不满意许君,所以借我的手来惩罚他。我有少数的几个同姓臣子,尚且不能同心协力,哪里还敢拿打败许国作为自己的功劳呢?我有个弟弟(共叔段),还不能和睦相处,致使他到处流浪,在四方奔走寄食,又怎么能长久占有许国呢?你侍奉许叔安抚这里的百姓,我将派公孙获来帮助你。如果我能得到善终而长眠于地下,上天施恩,懊悔前日对许的降祸,难道许公就不能再来掌管他的国家?只是我们郑国请求时,希望相亲相近像老亲家一样,能屈尊降贵答应我们。千万不要助长他族,使他族逼近、居住在这里,来和我郑国争夺这地方。如果那样,我的子孙连自己挽救郑国自己的危亡都无暇照顾,又怎能祭祀许国的山川呢?我之所以让你住在这里,不单是为许国着想,也借以巩固我们郑国的边防啊。”
于是又派公孙获驻扎在许国西部边境,对他说:“凡是你的器物钱财,不要放在许国。我死了,你就马上离开许国!先君是新近在这里建成都邑,眼看周王室的地位权力一天天衰微,周的子孙也一天天的失掉所继承的祖先功业。许国是太岳后代。上天既然厌弃周朝的气运了,我们是周的子孙,怎么能和许国相争呢?”
君子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上是符合礼制的。礼制,是可以治理国家,稳定政权,安抚百姓,并有利于后世子孙的。许国不守法度就去讨伐它,伏罪了就宽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处理问题,估量自己的实力去行事,看清形势而后行动,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左传·郑庄公戒饬守臣》讲解:
背景分析:
国际局势: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不断,各国都在争夺领土和霸权。郑国在郑庄公的治理下,国力逐渐强盛,开始积极参与诸侯间的竞争。许国是一个小国,在当时的诸侯纷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成为了郑国等强国觊觎的对象。此次郑庄公联合齐侯、鲁隐公讨伐许国,就是这种诸侯争霸背景下的一次军事行动。
人物关系:鲁隐公、齐僖公、郑庄公是此次联合伐许的主要人物。鲁隐公在鲁国地位较为特殊,他是鲁惠公的庶子,因鲁惠公嫡子年幼,所以他暂摄国政。齐僖公是齐国的君主,齐国在当时也是较为强大的诸侯国。郑庄公是郑国的君主,他雄才大略,善于权谋,在诸侯中颇有影响力。三人联合伐许,各有各的目的和考量。
内容分析:
战争过程:文章开篇简要叙述了伐许之战的过程。“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这一段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激烈和郑军的英勇。同时,也通过颍考叔和子都之间的矛盾,暗示了郑国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最终,郑军在初三攻入了许国,许庄公逃到了卫国。
郑庄公的言辞:
对百里所说:郑庄公让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叔居住在许国东部边邑,他对百里说的一番话,看似是为许国着想,实则充满了权谋和算计。他先说“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将伐许的行为归结为上天的旨意,给自己的行为披上了一层正义的外衣。接着,他又说自己“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表示自己不敢居功,显得十分谦逊。然后,他提到自己的弟弟共叔段的事情,“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以此来暗示自己不会像对待弟弟那样对待许国,让许国人放心。最后,他告诫百里不要让其他国家趁机侵占许国,“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实际上是在为郑国巩固对许国的控制找借口。
对公孙获所说:郑庄公派公孙获驻扎在许国西部边境,对他说的话则更加直白地体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他让公孙获不要把器物钱财放在许国,“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并且在自己死后要赶紧离开许国,“我死,乃亟去之”。这表明郑庄公深知自己对许国的控制是暂时的,不想给郑国留下后患。同时,他提到周王室的衰微和许国的历史渊源,“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暗示自己对许国的态度是基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历史背景的。
主题理解:
“礼”的体现:文章结尾君子认为郑庄公“于是乎有礼”,这里的“礼”并非单纯指道德规范上的礼,而是一种符合当时政治秩序和道德观念的行为准则。郑庄公在伐许之后,没有直接吞并许国,而是采取了让许国大夫管理许国东部、派公孙获驻扎许国西部的方式,这种做法在表面上符合“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的礼的要求,既显示了自己的仁德,又巩固了郑国的利益。然而,这种所谓的“礼”实际上是郑庄公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和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是一种表面上的虚伪之礼。
政治权谋:整篇文章通过郑庄公的言行,深刻地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政治权谋和利益争夺。郑庄公在处理许国问题上,既表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智慧,又展现出了虚伪和狡诈的一面。他的言辞和行为都是为了实现郑国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又要在表面上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声誉,这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一个典型写照。
《左传·郑庄公戒饬守臣》考点:
一、文言基础知识
1. 字词解释
实词
“戒饬(jiè chì)”:理解为告诫、命令。这是文章标题中的关键词,对把握文章主旨,即郑庄公对守臣的告诫内容有重要意义。
“大邑”:文中“吾先君新邑于此”中的“邑”,在这里可解释为建立都邑,要准确理解这个词才能明白郑国在此地的发展历程相关表述。
“完”:如“完聚”,表示修治城郭,积聚粮食。这一实词有助于理解郑国当时对许国故城的治理举措。
“嗣”:“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中的“嗣”可解释为继承人,对于理解郑庄公安排许叔的角色有重要意义。
虚词
“其”:在文中多次出现,如“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其”在这里是语气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还有“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中的“其”表示揣测的语气。要根据不同语境准确辨析其意义和用法。
“以”:“吾将使获也佐吾子”中的“以”可理解为“来”,表示目的关系;“以与郑人”中的“以”是介词,可理解为“把”。准确掌握“以”字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是文言文考点的常见内容。
2. 通假字:需要留意文中是否存在通假字现象,例如如果出现“无”通“毋”(不要)等通假情况,要能够准确识别并解释。
3.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中的“柔”是使动用法,使……柔顺,理解这种词类活用现象有助于准确理解句子含义。
名词作动词:如果存在类似的用法,例如“邑”(建立都邑)等词类活用现象,也是考点之一。
4. 特殊句式
省略句:可能会考查文中省略句的理解和补充,如“(郑庄公)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等省略主语、兼语的句子。
宾语前置句:如果有宾语前置句的情况,如“何厌之有”(应为“有何厌”)这种形式的句子,要能够准确判断并还原语序进行翻译。
二、文章内容理解
1. 事件背景
要了解郑庄公与许国之间的关系背景,郑国在当时的诸侯局势下的地位,以及郑庄公占领许国之后作出一系列安排的背后原因,这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大国对小国的处置方式等历史背景相关。
2. 郑庄公的形象分析
政治谋略:从他对许国的处置方式,如安排许叔、告诫守臣等举措,分析他的政治谋略。他既表现出对许国的掌控欲,又试图通过一些安抚手段来避免国际舆论的压力,展现出他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老谋深算。
性格特点:可以看出他的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例如他对守臣的告诫中包含了对许国可能的反抗的担忧,以及对上天意志的敬畏和利用等方面体现出他复杂的性格。
3. 文章主旨
理解郑庄公戒饬守臣背后所反映的春秋时期的政治观念,包括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准则、诸侯对于上天意志的态度以及当时的道德伦理观念在政治中的体现等。
三、翻译句子
1. 文中的一些关键句子,如“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等句子的准确翻译是考点内容。在翻译时,要注意实词、虚词的准确释义,以及句式特点的处理,做到通顺、准确地将文言文转换为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