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诸稽郢行成于吴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江。大夫种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也。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越王勾践使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勾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垂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

“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畡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天王岂辱裁之?亦征诸侯之礼也。

“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今天王既封植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国语·诸稽郢行成于吴》注释:

1. 逆:迎击。

2. 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

3. 申胥:即伍子胥,吴国大夫。

4. 华登:宋国司马华费遂之子,后逃亡至吴国。

5. 简服:训练。

6. 决拾:射箭用的扳指和护臂,这里代指射箭。

7. 素见成事:预先看到事情的成功。

8. 履:实行。

9. 授命:拼命。

10. 设戎:陈设武器,这里指摆好阵势。

11. 行成:求和。

12. 广侈:扩张,放纵。

13. 伯:通“霸”,称霸。

14. 罢弊:使……疲惫。

15. 烬:残余。

16. 诸稽郢:越国大夫。

17. 布币:陈列礼品。

18. 下执事:供役使的人,这里是对吴王的谦称。

19. 繄:句首语气词,相当于“唯”“只”。

20. 起死人而肉白骨: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形容恩情深厚。

21. 申祸:再次遭受灾祸。

22. 顿颡:叩头。

23. 属兵:集结军队。

24. 寇令:入侵的命令。

25. 一介:一个。

26. 畡姓:即“改姓”,指做吴王的妻妾。

27. 槃匜:古代盥洗用具,盘与匜配合使用,用匜浇水,以盘承接。

28. 狐埋之而狐搰之:狐狸多疑,刚把东西埋起来,又把它掘出来看看,比喻人做事反复无常。

29. 封植:扶植。

30. 刈亡:铲除,灭亡。

31. 成劳:成功的功业。

32. 秉:掌握,秉持。

33. 度:衡量。

《国语·诸稽郢行成于吴》译文:

吴王夫差起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起兵在江边迎战。大夫文种于是献计说:“吴国和越国,是上天授予的。不必去作战。伍子胥、华登训练吴国的士兵在战争方面,从来没有遭受过挫折。一个人善于射箭,就会有一百个人套上扳指、护臂去仿效,我们取胜的可能性不大。谋划必须预先看到事情能成功,然后去实行,不能轻易拼命。大王不如摆好阵势,用谦卑的言辞去求和,让吴国百姓高兴,使吴王的野心膨胀。我已经向上天占卜过这件事,上天如果抛弃吴国,必定会答应我们的求和而且不把我们放在心上,吴王大概一定会慢慢地产生称霸诸侯的野心;等到吴国百姓疲惫,而上天又夺取他们的粮食,我们就可以安稳地收拾残局,吴国就不再有天命了。”

越王勾践派诸稽郢去吴国求和,说:“我们国君勾践派我这个下臣前来,不敢公然陈列礼品举行礼仪,只能私下告诉您的办事人员:‘从前,越国遭受灾祸,得罪了天王,天王亲自抬脚前来,用真心来怜悯勾践,又赦免了他。君王对于越国,如同让死人复活、让白骨长肉一样的恩情。我不敢忘记上天降下的灾祸,又怎敢忘记君王的大恩大德呢?如今勾践再次遭受灾祸不好,但我是一个见识短浅的人,怎敢忘记天王的大恩,而去计较边境上的小怨恨,从而再次得罪您的办事人员呢?勾践率领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臣,亲自承担重罪,在边境叩头请罪。

“现在君王您不仔细考虑,大发雷霆集结军队,将要讨伐越国。越国本来就是向您进贡的城邑,君王不用鞭子驱使我们,却屈辱军士让他们下达入侵的命令。勾践请求订立盟约:送上一个嫡生的女儿,拿着扫帚到王宫去做您的妻妾;送上一个嫡生的儿子,捧着盥洗用具跟随在您的近臣后面;春秋两季的进贡,不会间断地送到您的府库。天王难道还要屈尊制裁我们?这也是符合诸侯的礼节呀。

“谚语说:‘狐狸多疑,刚把东西埋起来,又把它掘出来看看,所以没有成功。’现在天王已经扶植了越国,使名声在天下显扬,却又要消灭它,这是天王没有成功的功业啊。即使是四方的诸侯,又凭什么来侍奉吴国呢?我冒昧地把话说完,只希望天王根据利益来衡量道义啊!”

《国语·诸稽郢行成于吴》讲解:

背景: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之间纷争不断。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伐越,越王勾践起初准备迎战,但在文种的建议下决定求和,于是派诸稽郢前往吴国进行外交斡旋,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文章结构:

开篇先由文种向越王勾践献策,分析了吴越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以及当前的局势,提出求和并骄纵吴王之心的策略。这部分体现了文种的深谋远虑和对局势的准确把握。

接着是诸稽郢前往吴国求和的说辞。诸稽郢首先表达了越国对吴王的感激之情,强调越王不敢忘恩负义;然后阐述了越国愿意向吴国称臣纳贡的诚意,包括送子女到吴国、按时进贡等;最后引用谚语,指出吴王如果反复无常,既扶植越国又要灭亡它,将会失去诸侯的信任,劝吴王慎重考虑。

艺术特色:

言辞巧妙:诸稽郢的说辞言辞恳切,既表达了越国的谦卑和诚意,又巧妙地利用吴王的虚荣心和对名声的看重,从道义和利益的角度劝说吴王接受求和。例如,文中提到越王对吴王的恩情“不敢忘”,越国的进贡是“符合诸侯之礼”,这些表述都是为了迎合吴王的心理。

对比手法:文章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将越国的弱小和吴国的强大进行对比,突出了越国求和的必要性;同时,将吴王之前对越国的赦免和现在的兴兵伐越进行对比,暗示吴王的行为前后矛盾,不应该轻易破坏两国的关系。

引用谚语:文中引用“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这句谚语,形象地说明了做事反复无常的后果,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国语·诸稽郢行成于吴》考点:

文言词汇:文中有许多重要的文言词汇,如“逆”“简服”“素见成事”“行成”“伯”“罢弊”等,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可能会在文言文阅读的考试中出现。

翻译能力:准确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考试的常见考点,例如“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等句子,需要考生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准确地翻译出句子的意思。

文章理解: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主题的理解也是考点之一。考生需要理解文种的策略、诸稽郢的说辞背后的意图,以及文章所反映的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外交策略等,能够分析文章中人物的形象和行为动机。

写作手法:文章中运用的对比、引用等写作手法,以及言辞的巧妙运用,也可能成为考试中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考点。

阅读理解

国语·诸稽郢行成于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