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郑子家告赵宣子
《左传·郑子家告赵宣子》原文:
晋侯合诸侯于扈,平宋也。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有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赵穿、公婿池为质焉。
《左传·郑子家告赵宣子》译文:
晋灵公在扈地会合各国诸侯,是为了平定宋国的内乱。
当时晋灵公拒绝召见郑穆公,认为他有二心,暗地里依附了楚国。郑国的大夫子家派通讯官送给书信,用来告诉晋国的赵宣子说:“我国的国君即位三年,就邀请蔡庄公一起侍奉你们的先君襄公。九月,蔡庄公来到我国准备前往晋国,但因为我国发生了侯宣多恃宠专权的祸乱,我们国君因此不能和蔡庄公一起去。这年十一月,战胜灭绝了侯宣多后,我们国君就和蔡庄公一起去朝见你们的国君。十二年六月,归生辅佐我们国君的太子夷,为了让陈侯朝见晋国的事向楚国请命。十四年七月,我们国君又去朝见,来完成陈国朝见晋国的事。十五年五月,陈侯才得以从我国前往晋国朝见。去年正月,烛之武辅佐太子夷去朝见。八月,我们国君又去朝见。因为陈、蔡两国跟楚国贴近,却不敢对晋国有二心,这都是因为我国的缘故啊。虽然我国一再为贵国效劳,为什么还被认为有罪呢?我们国君在位的时候,一次朝见晋襄公,两次朝见现在的晋君,太子夷和我们的两三位大臣,相继到绛都朝见。虽然我们是小国,但事奉大国的礼数没有超过我们的啊。现在大国却说:‘你没有达成我的愿望。’要是这样,我国只有灭亡,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再增加我们侍奉晋国的礼数了。古人有话说:‘头也害怕尾也害怕,留下身子还能剩余多少不害怕呢?’还说:‘鹿要死了是不会挑选荫凉的地方的。’小国服侍大国,大国以仁德对待它,它就是懂得报答的人;大国不以仁德对待它,它就是一只被逼急的鹿。走得太快,就必然要走那些危险的地方,被逼急了哪里还能选择呢?你们的命令毫无准则,我们也知道自己终究要灭亡了。只好集中全部的兵力在鯈地等待,就只听您的命令了!郑文公二年,我国朝见齐桓公;四年,替齐国侵占了蔡国,后来又和楚国建立了同盟。小国夹在大国之间,听从强国的命令,难道有罪吗?大国如果不替我们着想,我们就没法逃避你们的命令了。”
晋国的大夫巩朔到郑国和谈,赵穿和晋灵公的女婿池留在郑国做人质。
《左传·郑子家告赵宣子》讲解:
背景:
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是晋灵公在扈地会合诸侯,商议平定宋国内乱的事务,但晋灵公不接见郑伯,认为郑国对晋国有二心,暗地投靠了楚国。郑国作为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一直努力在大国之间周旋求存,面对晋国的怀疑和不满,郑子家写这封信给赵宣子,试图为郑国辩解并维护郑国的利益。
内容分析:
陈述郑国的功劳:信的开头,郑子家详细陈述了郑国对晋国的一系列“功劳”。如郑君即位三年就召蔡侯一起事晋,因国内侯宣多之乱耽搁,但很快就解决问题随蔡侯朝晋;之后又辅佐陈国与晋修好等,以此说明郑国一直积极地与晋国保持友好关系,在晋、楚之间坚定地站在晋国这边。
表达对晋国不满的反驳:郑国如此尽心尽力地侍奉晋国,却仍被晋国认为做得不够好,郑子家对此表示不解和不满。他列举了郑国国君及臣子多次朝见晋君的事实,强调郑国作为小国,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反问晋国为何还不满足。
表明郑国的态度:郑子家引用古人的话“畏首畏尾,身其余几?”“鹿死不择音”,表示郑国在大国的逼迫下已经走投无路,如果晋国继续施压,郑国将不惜拼死抵抗。同时,他也提到郑国曾在大国之间艰难生存,服从强国的命令,并无罪过。
提及过往外交行为:还提到了郑文公时期与齐国、楚国的一些外交事件,如朝见齐国、为齐侵蔡后又与楚和谈等,进一步说明郑国在外交上的无奈和努力。
写作手法:
以理服人:整篇文章逻辑清晰,郑子家以事实为依据,有条理地阐述郑国的立场和行为,试图让晋国明白郑国的处境和努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言辞犀利:在表达对晋国的不满和反驳时,郑子家的言辞较为犀利,毫不畏惧晋国的强大,展现出了小国的尊严和抗争精神。
引用古语:文中引用古人的话语,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说服力,也表达了郑子家对当前局势的看法和态度。
意义和影响:
这篇文章是春秋时期小国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艰难生存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小国的无奈。
郑子家的这篇外交辞令展示了小国在外交上的智慧和策略,为后世的外交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同时,文章也体现了《左传》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记载和深刻分析,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左传·郑子家告赵宣子》考点:
1. 文学常识:
作者与作品:了解《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其作者左丘明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知道《左传》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历史背景:熟悉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大国争霸、小国艰难求存的历史背景。明白晋、郑两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各国之间外交关系的复杂性。例如,郑国处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需要在两者之间周旋以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 文言知识:
重点字词:
“贰”:文中“以为贰于楚也”的“贰”,是“有二心”的意思,需重点掌握该词的这一义项。
“克”:“克减侯宣多”中的“克”是“战胜、攻克”的意思,这是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用法。
“蒇”:“以蒇陈事”中的“蒇”,理解为“完成”,这个字相对生僻,要注意其含义和用法。
“罔”:“命之罔极”中的“罔”可解释为“无、没有”,“罔极”即“没有准则、没有定准”,对于这类文言词汇需准确理解。
特殊句式:
倒装句:如“以告赵宣子曰”,正常语序应为“以曰告赵宣子”,“以”表示目的,“曰”是说的意思,这里的倒装是为了强调“告赵宣子”这一行为。
省略句:文中有多处省略现象,如“蔡侯入于敝邑以行(往晋国)”,省略了“往晋国”这一目的地;“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后)而朝诸君”,省略了“后”这一时间状语。
通假字:对文中可能出现的通假字要能够识别和理解,比如一些在当时通用但与现代汉字意义不同的字。
3. 文章内容理解:
郑国的立场和诉求:理解郑国在信中所表达的对晋国的态度,郑国一方面强调自己一直以来对晋国的忠诚和付出,如多次朝见晋君、帮助晋国协调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对晋国的不满和委屈进行了申诉,指出晋国对郑国的要求过于苛刻,小国在大国的压力下生存艰难。
赵宣子的角色和晋国的态度:分析赵宣子在晋国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晋国对郑国的看法和政策。赵宣子是晋国的权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晋国的决策,而晋国对郑国的态度既有怀疑和不满,也有一定的顾虑和权衡。
文章的逻辑结构:掌握文章的行文脉络,郑子家的信先是陈述事实,回顾郑国为晋国所做的事情;接着表达对晋国的不满和反驳;最后表明郑国的态度和立场,即如果晋国继续施压,郑国将不惜拼死抵抗。
4. 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文中存在晋、郑两国实力和地位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小国的无奈和大国的强势,以及小国在外交上的艰难处境。
引用典故和古语:如“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通过引用古人的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底蕴,也表达了郑子家对当前局势的看法和态度。
详略得当:文章在叙述事件时,对郑国为晋国所做的事情进行了详细的列举,而对于一些背景信息和次要情节则一笔带过,使文章的重点突出,读者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
5. 思想主旨:
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观念,如忠诚、信义、国家利益至上等价值观,以及小国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如何维护自身的尊严和利益等。同时,思考这些思想观念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