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周郑交质

《左传·周郑交质》原文: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繁》《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左传·周郑交质》译文:

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周平王想将部分权力分给虢公,郑庄公知道后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姬狐到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姬忽到周朝做人质。

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周平王之孙周桓王)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的大夫祭足率领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和郑互相仇恨。

君子说:“信任如果不是出自内心,即使是互相交换人质,也是没有用的。如果依照忠恕之道行事,并受礼法的约束,虽然没有质子,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呢?如果有光明磊落的信任心,即使是山涧、水溪、沼池、水沚的野草,浮萍、白蒿、蕰、藻一类的野菜,筐、莒、锜、釜一类的器具,积聚或流动的水,也可以用来祭祀鬼神,可以用来进献给王公,更何况君子结成两国之间的信任,按礼行事,又哪里用得着质子呢?《国风》中有《采蘋》、《采蘩》,《大雅》中有《行苇》、《泂酌》,都是申明忠信之道的。”

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地位逐渐衰落,诸侯势力崛起。郑国在郑武公、郑庄公的治理下势力逐渐强大,而周王室试图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权威。周平王想分一部分权力给虢公,引发了郑庄公的不满,这是周郑交质事件的起因。

事件经过:

交质:周平王为了平息郑庄公的怨气,与郑国互相交换人质。这种做法在当时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为,通常只有在两个国家或势力之间极度不信任,但又希望维持某种关系时才会采取。这一事件表明周王室的权威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来试图稳定与郑国的关系。

交恶:周平王死后,周人准备让虢公掌政,这进一步激怒了郑国。郑国的祭足率领军队强取了周王室属地温地的麦子和成周的禾谷,以此来表达对周王室的不满,导致周郑关系恶化。

君子的评价:

文中的“君子曰”是《左传》作者借君子之口发表的评论。君子认为,真正的信任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如果不是这样,即使交换人质也没有意义。强调了“信”和“礼”的重要性,只有遵循忠恕之道、以礼约束,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关系。

君子所提到的《诗经》中的《采蘩》《采蘋》《行苇》《泂酌》等篇,都是在申明忠信之道,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重视。

意义和影响:

政治方面:周郑交质事件标志着周王室的权威进一步衰落,诸侯对周王室的尊重和服从程度降低。郑国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周王室的统治秩序,为其他诸侯树立了一个不太好的榜样,加剧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动荡。

思想文化方面: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信”和“礼”的深入思考,强调了道德规范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人们对于传统的等级制度和权威开始产生怀疑。

《左传·周郑交质》考点:

1. 文言文字词理解:

实词:

“贰”:文中“王贰于虢”的“贰”指的是两属、贰心,即周平王想分一部分权力给西虢公,有不单单信任郑伯的意思。这是理解文章背景和周郑矛盾的关键实词。

“质”:“故周郑交质”中的“质”是指人质,古代派往别国去作抵押品的人,多由王子或世子充当。对这个词的理解涉及到对周郑交质这一事件本质的认识。

“崩”:“王崩”里的“崩”是古代对帝王去世的称呼。了解这个词的含义有助于理解后续周王室权力交接引发的一系列事件。

“帅”:“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的“帅”通“率”,意为率领。这个字体现了郑国的行动举措,是郑周关系变化的具体表现。

虚词:

“之”:在文中多次出现,如“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等,其用法和意义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有时作代词,代指某件事;有时作助词,起到舒缓语气或补足音节等作用。

“以”:“要之以礼”中的“以”是介词,可理解为“用、按照”,对于理解君子所强调的以礼行事的观点具有重要意义。

2. 句子翻译:

准确翻译文章中的句子是考点之一,例如“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这句话体现了文章的核心观点,翻译时需要准确理解每个字词的含义,将其通顺地翻译为现代汉语。其意思是:信任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即使是互相交换人质,也是没有用的。如果依照忠恕之道行事,并受礼法的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呢?

3. 文章内容理解:

事件背景和经过:要理解周郑交质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即周王室日渐衰微,郑庄公势力逐渐强大,周平王想分政给虢公以削弱郑庄公的权力,从而引发郑庄公的不满,最终导致周郑交质。之后周平王去世,周人想让虢公掌政,又引发了郑国的报复行为,如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又取成周之禾,使得周郑交恶。

主题思想:文章主要宣扬了信和礼的作用,通过周郑交质这一事件,说明信任应该发自内心,行事应遵循礼义,否则即使有人质也无法维持关系。同时也暴露出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的状况,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4. 人物形象分析:

郑庄公:他是一个有野心、强势的人物。面对周平王的分权意图,他敢于表达不满,甚至采取强硬的手段报复周王室,可见其对权力的重视和维护。例如他让祭足取温之麦、成周之禾,展现出他的强横。

周平王:周平王处于弱势地位,面对郑庄公的埋怨,他不敢承认自己的想法,只能通过交换人质来试图缓和与郑国的关系,显示出他的无奈和统治力的衰落。

5. 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文章中周王室的衰微与郑国的强大形成鲜明对比,如周平王需要通过交质来维持与郑国的关系,而郑国却敢公然强取周王室的麦子和禾谷,突出了双方地位和实力的变化。

引用论证:文末君子曰中引用《诗经》中的《采蘩》《采苹》《行苇》《泂酌》等篇章,来证明忠信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底蕴。

阅读理解

左传·周郑交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