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接受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于是就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讲解:

背景:

晋文公重耳曾被迫在外流亡十九年,介之推是跟随他流亡的臣子之一,且曾割股给重耳充饥,为重耳回国执政立下功劳。重耳回国取得君位后,对跟随他逃亡的人进行赏赐,却遗漏了介之推。

人物形象分析:

介之推

正直高洁:他认为晋文公能够成为国君是上天的安排,而那些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却将此视为自己的功劳,是贪天之功,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他不屑与这些人为伍,展现出其正直的品格和对道德的坚守。

淡泊名利:面对晋文公的赏赐,他不主动争取,甚至在母亲询问时,也坚决表示不愿去求赏,宁愿选择隐居,体现出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介之推的母亲:她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性。她三次与介之推对话,并非是鼓动儿子去求赏,而是通过设问的方式考验儿子的意志是否坚定。在确认儿子的决心后,她选择与儿子一起隐居,支持儿子的选择。

文章主题:

文章通过介之推与母亲的对话,深刻批判了争功请赏、猎取名利的不齿行径,颂扬了介之推母子不贪求名利福禄的高洁品行。

写作手法:

语言简洁凝练:全文篇幅短小,但却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如介之推对那些贪功之人的批判之语,言简意赅却有力地表达了他的观点。

对话推动情节:文章主要以介之推母子的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通过对话展现了介之推从对赏功之事的看法,到决定隐居,再到最终隐居而死的过程,使故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考点:

1. 文言字词理解:

实词:

“及”:文中“禄亦弗及”的“及”是“到、达到、涉及”的意思,即俸禄没有给到介之推。

“诬”:“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中的“诬”解释为“错误、荒谬”,这句话是说那些跟随者认为重耳继位是自己的功劳,这种想法是荒谬的。

“义”:“下义其罪”的“义”在这里作动词,可理解为“把……当作正义”,指下面的人将这种邀功的罪过视为正义的行为。

“旌”:“且旌善人”中的“旌”是“表彰、表扬”的意思,晋文公把绵上作为介之推的祭田,以此来表彰善人。

虚词:

“之”:在文中多次出现,用法多样。如“天实置之”中的“之”是代词,代指重耳成为晋国国君这件事;“主晋祀者,非君而谁”中的“者”是语气助词,引出判断句。

“而”:“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中的“而”表示转折,可译为“然而、可是”。

“以”:“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中的“以”是“把……当作、认为”的意思;“以绵上为之田”中的“以”是“用、拿”的意思。

2. 句子翻译:

准确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是常见考点,例如“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翻译为“盗窃别人的财物,尚且称之为盗,何况贪图上天的功劳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呢”。

“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翻译为“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扬自己”。

3. 人物形象分析:

介之推是重点分析对象。他具有正直高洁、淡泊名利的品质。他认为晋文公能够成为国君是上天的安排,那些跟随者将此视为自己的功劳是不恰当的,体现了他的正直;面对晋文公的赏赐,他坚决不主动求赏,甚至选择隐居,展现出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同时,他也有些固执,在母亲询问是否告知晋文公时,他认为告知是求显,坚持不这样做。

介之推的母亲也是一个值得分析的人物,她深明大义,通过三次与儿子的对话,考验儿子的意志,最终选择和儿子一起隐居,支持儿子的决定。

4. 文章主旨理解: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即对贪功邀赏行为的批判,以及对介之推这种不贪求名利、坚守道德的高尚品行的赞扬。文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引发人们对于功名利禄和道德操守的思考。

5. 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文中将介之推与那些争功请赏的人进行对比,突出了介之推的高尚品质。那些人把晋文公的成功归功于自己,而介之推却认为是上天的安排,两者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语言描写:文章主要通过介之推与母亲的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和思想。这些对话简洁明了,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

细节描写:如介之推对“贪天之功”的批判,以及对自己“身将隐,焉用文之”的观点阐述等细节,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使读者对介之推的性格特点有更深刻的理解。

阅读理解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