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吴子使札来聘
“吴子使札来聘。”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馀祭也立。馀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注释:
1. 聘: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相问的一种礼节。使者代表国君,其身份应是卿;“小聘”则派大夫。
2. 贤:用作动词,意即认为……贤能。
3. 季子:公子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古以伯、仲、叔、季排行,因此以“季子”为字。《史记》称他“季札”。
4. 谒:寿梦长子,一作“遏”,号诸樊。《春秋》经写作“吴子遏”,《左传》《史记》称“诸樊”。
5. 馀祭:寿梦次子,《左传》记其名一作“戴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春秋事语》作“余蔡”。
6. 夷昧:寿梦三子。《左传》作“夷末”,《史记》作“馀昧”。
7. 迮(zé,又读 zuò):仓促。
8. 尚:佑助。
9. 悔:咎,灾祸,这里指亡故。
10. 阖庐:公子光即吴王位后的号,《史记》说他是诸樊之子,《世本》说他是夷昧之子。
11. 专诸:伍子胥为公子光找到的勇士。
12. 延陵:春秋吴邑,今江苏常州。季札食邑于此,所以又号“延陵季子”。
13. 不一而足:不因为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与今义不同。
译文:
“吴子派札来(鲁国)访问。”
吴国本无所谓国君,无所谓大夫,这则记载为什么承认它有国君,有大夫呢?是因为认为季子贤能。季子贤能在哪里呢?在于他辞让国君的位置。他辞让君位是怎么一回事呢?谒、馀祭、夷昧跟季子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幼而有才干,兄长们都爱他,一起想立他做国君。谒说:“现在如果就这样仓促地把君位给他,季子还是不接受的。我愿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国君,最后把君位传给季子。”馀祭、夷昧都说行。所以几个哥哥在位时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就餐必定祈祷,说:“上天如果让吴国存在下去,就保佑我们早点遭难吧。”所以谒死了,馀祭做国君。馀祭死了,夷昧做国君。夷昧死了,国君的位置应当属于季子了,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寿梦的庶长子,就即位了。季子出访回国,一到就把僚当作国君。阖闾说:“先君所以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都是为了季子的缘故。要是遵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国君应该季子来做;要是不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我该是国君。僚怎么能做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僚,而把国家交给季子。季子不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接受你的国家,这就是我和你一起篡位。你杀了我的兄长,我又杀了你,这是父子兄弟相互残杀,一辈子都没完没了了。”就到延陵去,终身不再进入吴国。所以君子认为他不接受君位是符合义的,认为他不杀人是符合仁的,赞扬季子。那么吴国为什么有国君,有大夫呢?因为把季子当作臣子,那就应该有国君了。札是什么?是吴季子的名字。《春秋》中对贤能的人是不直呼其名的,这里为什么称名呢?因为对夷狄之人,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季子是值得赞扬的,为什么不能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季子呢?认可臣子就要以臣子的标准来对待他,认可儿子就要以儿子的标准来对待他。
讲解:
背景: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国派公子札访问鲁国,《左传》对经过情形有详细记载。吴国在当时的中原诸国眼中属于蛮夷之邦,但季札的品德和行为却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和赞扬。
文章结构与内容:
提出疑问,引出贤能:文章开篇以“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的疑问引出话题,接着回答是因为“贤季子也”,直接点明季子的贤能是这一记载特殊的原因。
详述让国之事:详细叙述了季子的三位兄长谒、馀祭、夷昧为了将君位传给季子,采取“弟兄迭为君”的方式,并且在位时都轻死为勇,祈求上天让自己早点遭难,以便尽快把君位传给季子。这一部分通过描写兄长们的行为,从侧面烘托出季子的贤能和受兄长们的爱戴。
阖闾弑君与季子的态度:夷昧死后,本应季子继位,但他出使在外,庶长子僚即位。阖闾认为僚不应为君,于是派专诸刺杀僚并将国家交给季子,然而季子不接受,认为这样做是篡位且会导致父子兄弟相杀不断。
主题思想:
褒扬季子的品德:文章热情地歌颂了季子“以不杀为仁,不受为义”的美德。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弑杀成风的背景下,季子的让国行为以及不参与争权夺利的态度显得难能可贵,作者通过对季子的赞扬,表达了对高尚品德和仁义行为的推崇。
《春秋》大义的体现:《公羊传》旨在解释《春秋》经文的含义,此文通过对“吴子使札来聘”这一事件的解读,体现了《春秋》对人物和事件的评判标准,即强调仁义、道德和秩序。
写作手法:
层层设问:文章采用了连珠式的提问方式,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如“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何贤乎季子?”“其让国奈何?”等,这种手法增强了文章的逻辑连贯性和可读性,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侧面烘托:作者没有过多地直接描写季子的言行,而是通过他兄长们的行为和言语来衬托季子的贤能,使季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