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齐国佐不辱命

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

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

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肖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

对曰:“肖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左传·齐国佐不辱命》译文:

晋军追赶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境内,攻打马陉。

齐顷公派宾媚人将纪国的炊器、玉磐赠送给晋国,并归还鲁、卫两国的土地。齐顷公说:“如果不行,就任凭他们所为。”

宾媚人送上礼物,晋国人郤克不答应,说:“必须以萧同叔的女儿做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亩全部改为东西向。”

宾媚人回答说:“萧同叔的女儿不是别人,是敝国国君的母亲。如果以对等相待,也就是晋国国君的母亲。您向诸侯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人家的母亲做人质作为凭信,将何以对天子之命?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诗经·大雅·既醉》说:‘孝子的心从不衰竭,永远赐福于你的同类。’如果以不孝命令诸侯,恐怕不是施恩德于同类吧?先王划定天下的疆界,治理天下的道路、河流,考察土性所宜而分派它们的利益。所以《诗经·小雅·信南山》说:‘我划定疆界,治理沟垄,朝南朝东修起田埂。’现在您划分和治理诸侯的土地,却说‘全部将田垄改为东西向’就完了,只顾有利于您的战车出入,不顾土性所宜,恐怕不是先王的遗命吧?违反先王就是不义,怎么做诸侯的领袖?恐怕晋国的确有过错。四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帮助实现大家的共同愿望;五伯称霸诸侯的时候,勤劳王事,安抚诸侯,奉行天子的命令。现在您却谋求会合诸侯,以满足无止境的贪欲。《诗经·商颂·长发》说:‘施政宽和,百福聚集。’您实在不肯宽大,从而抛弃各种福禄,这对诸侯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您不同意,敝国国君命令使臣,已有言辞在先了,说:‘您率领贵国国君的军队光临敝国,敝国以微薄的兵赋来犒劳您的随从。由于畏惧贵国国君的威严,军队遭到了挫败。承蒙您为求取齐国的福佑,不灭绝它的社稷,使它继续同贵国保持旧日的友好关系,敝国决不敢吝惜先君这些破旧的器物和土地。您又不答应。那就请允许我们收集残余,在敝国城下决一死战。即使敝国侥幸取胜,也要服从贵国;况且不幸战败,敢不完全听从贵国的命令?’”

《左传·齐国佐不辱命》讲解:

背景:

此篇故事发生在晋齐鞌之战后。齐国战败,晋国作为战胜国提出了一些苛刻的条件,齐国派宾媚人(即国佐)出使晋国进行和谈。

人物分析:

宾媚人:他展现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和坚定的立场。面对晋国的无理要求,他不卑不亢,据理力争。首先,在晋国要求以齐顷公的母亲为人质时,他指出这不仅违背了基本的人伦道德,更是对天子之命的不尊重,巧妙地利用“孝”的观念来反驳晋国。其次,对于晋国要求齐国“尽东其亩”以便其战车出入的要求,他强调这违反了先王根据土地适宜性进行划分的原则,从“义”的角度质疑晋国的做法。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他言辞犀利,逻辑严密,既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又为齐国争取了有利的谈判结果,可谓不辱使命。

晋人(郤克):代表晋国提出苛刻条件,表现出晋国在战胜后的强势和贪婪。要求齐国以国君之母为人质且改变田亩方向以利其战车通行,显示出其想要在政治和军事上进一步压制齐国的企图。

文章结构与论证手法:

结构清晰:文章开篇简单交代了晋齐之战的后续情况以及齐国的求和举动,随后详细描述了晋国的要求和宾媚人的回应。宾媚人的回应层层递进,先从道德层面批判晋国的不孝之举,再从先王之命的角度质疑晋国的不义行为,最后表明齐国若得不到合理对待将决一死战的态度,条理分明。

引经据典:宾媚人在反驳晋国时,大量引用《诗经》中的语句以及先王的做法,增强了自己言论的说服力。例如引用《诗经·大雅·既醉》中的“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来强调孝的重要性,引用《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的“我疆我理,南东其亩”来证明先王划分土地的合理性。这种引经据典的方式是春秋时期外交辞令的常见特点,既显示了说话者的学识和修养,又能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权威性。

主题:

文章通过齐国佐在外交谈判中的表现,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斗争和实力较量。同时,也强调了道德、正义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即使在战争背景下,也不能忽视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念。

《左传·齐国佐不辱命》考点:

一、文言字词

1. 实词

赂:“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中的“赂”,在这里是“赠送财物”的意思,这是古代外交场合中一种求和或表示友好的方式,需要准确理解其含义。

腆:“不腆敝赋”中的“腆”,解释为“丰厚”,“不腆”即“不丰厚”,是一种谦辞。

桡败:“师徒桡败”中的“桡败”,表示“挫败、战败”,描述军队遭受失败的状态。

爱:“土地不敢爱”中的“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喜爱”,而是“吝惜”的意思。

烬:“请收合馀烬”中的“烬”,指“灰烬”,这里比喻残余的军队。

2. 虚词

以:

在“必以肖同叔子为质”中,“以”是“用、拿”的意思,表示把某人作为人质的动作。

在“若以匹敌”中,“以”可理解为“按照、依照”,按照对等的情况来看。

在“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中,“以”是连词,可译为“来”,表示目的。

其:

在“其若王命何”中,“其”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将”。

在“其无乃非德类也乎”中,“其”表示揣测语气,可译为“恐怕”。

在“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其晋实有阙”中,“其”在这里有强调的意味,可译为“其实”。

二、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肖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句中的“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句形式,需要能够准确识别并理解。

2. 宾语前置句

“唯吾子戎车是利”,正常语序为“唯利吾子戎车”,“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特殊句式在古文中较为常见,需要掌握其结构特点以便正确理解句子含义。

三、句子翻译

1. 重点句子翻译

“必以肖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

翻译:必须以萧同叔的女儿做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亩全部改为东西向。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

翻译:孝子的心从不衰竭,永远赐福于你的同类。如果以不孝命令诸侯,恐怕不是施恩德于同类吧?

“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

翻译:先王划定天下的疆界,治理天下的道路、河流,考察土性所宜而分派它们的利益。现在您划分和治理诸侯的土地,却说‘全部将田垄改为东西向’就完了,只顾有利于您的战车出入,不顾土性所宜,恐怕不是先王的遗命吧?

四、人物形象分析

1. 宾媚人(齐国佐)

不卑不亢:面对晋国的无理要求,他没有畏惧或谄媚,而是坚定地站在齐国的立场上进行反驳,展现出大国使者应有的风度和气节。

能言善辩:他的言辞逻辑严密,先从道德伦理层面反驳晋国要求以齐君之母为人质是不孝之举,再从先王治理土地的原则出发,指出晋国要求齐国“尽东其亩”是不义之行,层层递进,使晋国的不合理要求无处遁形。

忠诚爱国:在外交谈判中,他始终以维护齐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努力为齐国争取有利的条件,当晋国不答应合理要求时,他表示齐国将背城一战,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

2. 晋人(郤克等晋国代表)

贪婪霸道:晋国在战胜后提出苛刻的要求,要求齐国以国君之母为人质且改变齐国田亩方向以方便自己的战车,这显示出他们在外交上的贪婪和霸道,试图通过战争胜利最大限度地压榨齐国。

五、写作手法

1. 引经据典:宾媚人在反驳晋国时大量引用《诗经》中的语句,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布政优优,百禄是遒”等,借助经典的权威性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这是春秋时期外交辞令的重要特色,需要理解这种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2. 对比手法:文中通过对四王、五伯的正面行为与晋国的不当行为进行对比,如四王“树德而济同欲”、五伯“勤而抚之,以役王命”,而晋国“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突出了晋国的贪婪和不义,使读者更能深刻感受到晋国要求的不合理性。

六、文章主旨理解

1. 主旨

文章主旨在于展现春秋时期外交场合中的激烈斗争,小国(齐国)在面对大国(晋国)的压迫时,通过使者的智慧和勇气进行抗争,强调了道德、正义等价值观在外交和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即使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也不应违背基本的人伦道德和先王遗训。

阅读理解

左传·齐国佐不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