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注释:
1. 冯谖(xuān):人名,孟尝君的门客。
2. 属:通“嘱”,嘱托,请求。
3.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齐湣王时任齐国的国相。他以好养士而著名,与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一起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4. 草具:粗劣的饭菜。
5. 铗(jiá):剑柄,这里指剑。
6. 怪:对……感到奇怪。
7. 责:通“债”,债券。
8. 署:签名。
9. 矫命:假托(孟尝君的)命令。
10. 下陈:堂下,指姬妾侍女站立的地方。
11. 贾利:用商人的手段谋取利益。
译文: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说他愿意在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爱好。”又问:“客人有什么才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笑着接受了他,说:“好吧。”
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员因为孟尝君看不起他,便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过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弹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办事人员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按照门下的食客那样对待。”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办事人都笑话他,并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准备车,按照门下坐车的客人一样对待。”于是冯谖乘着他的车,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道:“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看待了。”这以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在这里)没有办法养家!”办事人员都厌恶他,认为他一味贪求不知满足。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父母吗?”答道“有个老母亲。”孟尝君派人给她吃的用的,不让她缺少什么。于是冯谖再也不唱歌了。
后来孟尝君出了一个通告,询问家里的食客们:“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在通告上)签名,写道:“我能。”孟尝君看了感到奇怪,说:“这(签名的)是谁呀?”左右办事人说:“就是唱那‘长剑啊,回去吧’的人。”孟尝君笑着说:“客人果真有才能啊,我对不起他,以前不曾接见他。”便特意把冯谖请来接见他,向他道歉说:“我被一些琐事搞得很疲劳,被忧患缠得心烦意乱,生性又懦弱愚笨,陷在国事家事之中,(不得脱身与先生见面),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以(我对您的简慢)为羞辱,还有意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说:“愿意(替您)做这件事。”于是准备车马,收拾行李,载着借契出发。告辞的时候,冯谖问:“债款收齐了,用它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的东西(就买些回来)。”
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冯谖)站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们欢呼万岁。
冯谖一直不停地赶车回到齐国(都城),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对他回得这么快感到奇怪,穿戴整齐来接见他,说:“借款收齐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呀?”答道:“收完了。”问:“用它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您说‘看我家所缺少的’,我私自考虑,您宫里堆积着珍宝,猎狗和骏马充满了牲口圈,美女站满了堂下,您家所缺少的只是‘义’罢了。我私自用债款给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买义是怎么回事?”答道:“现在您有个小小的薛,不把那里的人民看做自己的子女,抚育爱护他们,反而趁机用商人的手段在他们身上谋取私利。我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送给了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高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给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吧!”
过了一年,齐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用先王的臣子作我的臣子。”孟尝君便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先生给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算见到了。”
讲解:
文章结构:
开端:介绍冯谖因贫困而投靠孟尝君,通过三次弹铗而歌的行为,展现出他对生活待遇的不断要求,也初步刻画了他看似贪得无厌,实则怀有一定抱负的形象。这一部分为后文冯谖展现才能埋下伏笔,形成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发展:孟尝君需要有人到薛地收债,冯谖主动请缨。这一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让读者开始关注冯谖是否真的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
高潮:冯谖到薛地后,不仅没有按照常理收债,反而假托孟尝君的命令,将债契全部烧毁,把债款赐给百姓,为孟尝君“市义”。这一举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充分展现了冯谖的远见卓识和果敢的行事风格。
结局:后来孟尝君受到齐王的猜忌,失去了官职,回到薛地时,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他才真正理解了冯谖“市义”的意义。冯谖又为孟尝君游说魏国,使孟尝君重新获得齐王的重视,巩固了孟尝君的地位,为孟尝君营造了“三窟”,使其高枕无忧。
人物形象:
冯谖:他是一个有智慧、有谋略、深谋远虑且善于把握时机的人。起初他以“无好”“无能”的形象出现,通过不断试探孟尝君,确定了孟尝君是值得辅佐的人后,便全力以赴地为孟尝君出谋划策。他的“市义”之举看似冒险,实则是为孟尝君的长远利益考虑,展现了他的政治远见。
孟尝君: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广纳人才,能够容忍冯谖的多次要求,并且在冯谖自荐收债时给予信任。但他在一开始对冯谖的才能认识不足,直到看到“市义”的效果后才真正认可冯谖,体现出他有一定的识人之明,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主题思想:文章通过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焚券市义”、“复凿二窟”等事件,赞扬了冯谖的聪明才智和深谋远虑,同时也反映了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和善于用人。文章揭示了在战国时期,士阶层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积极寻找明主,而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需要招揽人才的社会现象,强调了人才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