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祁奚请免叔向
栾盈出奔楚。宣子杀羊舌虎,囚叔向。人谓叔向曰:“子离于罪,其为不知乎?”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
乐王鲋见叔向曰:“吾为子请。”叔向弗应,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室老闻之曰:“乐王鲋言于君无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许;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乐王鲋,从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子,觉者也。”
晋侯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
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曰:“《诗》曰:‘惠我无疆,子孙保之。’《书》曰:‘圣有谟勋,明征定保。’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鲧殛而禹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管蔡为戮,周公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宣子说,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左传·祁奚请免叔向》注释:
1. 栾盈:晋大夫。他为争夺执政地位而发起叛乱,失利后逃亡。
2. 宣子:即范宣子,晋执政大臣。
3. 羊舌虎:晋大夫,栾盈同党。
4. 叔向:即羊舌肸(xī),晋大夫,羊舌虎之兄。
5. 离:通“罹”,遭受,遭遇。
6. 知:通“智”。
7. 优游:闲暇而快乐自得的样子。
8. 乐王鲋:晋大夫,晋平公宠臣。
9. 祁大夫:即祁奚,晋大夫。他曾举荐仇人解狐及自己的儿子祁午,为时人称道。
10. 室老:家宰,宗族家臣的负责人。
11. 觉:正直。
12. 驲(rì):传车,古代驿站用的车。
13. 谟:谋略。
14. 十世:指远代子孙。宥:宽宥,赦罪。
15. 壹:指因羊舌虎这一件事。
《左传·祁奚请免叔向》译文:
栾盈逃奔到楚国。范宣子杀了羊舌虎,囚禁了叔向。有人对叔向说:“您遭此罪过,恐怕是不够明智吧?”叔向说:“比起死亡和逃亡又怎么样呢?《诗经》说:‘难得清闲和逸脱啊,就这样了此一生吧!’这才是明智。”
乐王鲋去见叔向,说:“我去为您求情。”叔向没有理会,乐王鲋离开时,叔向也不拜谢。旁人都埋怨叔向。叔向说:“只有祁大夫(才能救我)。”管家听到这话就说:“乐王鲋在君主面前说的话,没有不被采纳的。他请求赦免您,您不理会。(我认为)祁大夫无法办到的事,您却说必须由他。为什么呢?”叔向说:“乐王鲋是顺从君主的人,怎么能行?祁大夫举荐外人不遗弃有仇的人,举荐熟人不遗漏亲人,他难道会遗漏我吗?《诗》说:‘有正直的德行,天下人都会顺从。’祁大夫就是这样正直的人啊!”
晋平公向乐王鲋问起叔向的罪责,乐王鲋说:“不背弃他的亲人,他可能是有牵连的。”
当时祁奚已经告老还乡了,听到这事,赶紧坐上驿站的马车来见范宣子,说:“《诗》说:‘给予我恩惠无边的人,子孙后代永远保存。’《尚书》说:‘圣贤有谋略和功勋,应当明证他的功劳和加以保护。’善于谋划而少有过失,给人许多教益而不知疲倦,叔向就有这样的能力。(叔向是)国家的柱石,即使他十代的子孙犯了罪也应该宽宥,以此勉励那些有能力的人。如今因为他弟弟(羊舌虎)这一件事而使他不能免罪,从而丢弃国家栋梁,这不是糊涂吗?从前鲧被诛杀而他的儿子禹却兴起;伊尹起初曾放逐太甲后来又辅佐他,太甲始终没有怨恨伊尹的表示;管叔、蔡叔被杀,周公却辅佐(他们的侄子)成王。您为什么因为羊舌虎的缘故抛弃国家的柱石呢?您与人为善,谁还敢不竭力为国!多杀人又何必呢?”
范宣子听了很高兴,便同他一起坐车(去见晋平公)赦免了叔向。祁奚不见叔向就回家了,叔向也未向祁奚致谢,径直上朝。
《左传·祁奚请免叔向》讲解:
背景:
此篇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栾盈因与晋国执政大臣范宣子不和,发动叛乱失败后出奔楚国。范宣子为了清除栾盈的势力,杀了栾盈的同党羊舌虎,并囚禁了羊舌虎的哥哥叔向。叔向在晋国是德高望重的大夫,他的被囚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人物形象:
叔向:他临危不惧,面对被囚禁的困境,没有表现出惊慌和恐惧。当有人质疑他不够明智时,他以《诗经》中的诗句回应,展现出一种豁达、从容的态度。他对乐王鲋和祁奚的认识非常准确,深知乐王鲋是一个只会迎合君主的人,不可靠;而祁奚是一个正直、公正的人,一定会为自己求情。这体现了他的识人能力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祁奚:他是一个公正无私、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他曾经举荐过仇人解狐和自己的儿子祁午,被传为佳话。在叔向被囚禁后,他不顾自己已经告老还乡,挺身而出为叔向求情。他向范宣子进言,强调叔向的才能和品德对国家的重要性,最终成功地使叔向得到赦免。他的行为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对国家的忠诚。
乐王鲋:作为晋平公的宠臣,他是一个善于迎合君主、趋炎附势的人。他主动提出为叔向求情,但叔向深知他的为人,没有接受他的帮助。后来,他在晋平公面前说叔向可能参与了叛乱,试图落井下石,这种行为暴露了他的小人嘴脸。
主题:
文章通过祁奚为叔向求情的故事,赞扬了祁奚公正无私、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德,同时也展现了叔向的豁达、从容和识人能力。它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对品德高尚、正直无私的人的敬重,以及对国家利益的重视。
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文中将祁奚和乐王鲋的行为进行了对比。祁奚不顾个人得失,为叔向求情,体现了他的公正和忠诚;而乐王鲋则为了迎合君主,不惜落井下石,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祁奚的高尚品德。
语言描写:文章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例如,叔向对乐王鲋和祁奚的评价,以及祁奚向范宣子进言的内容,都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和立场。
《左传·祁奚请免叔向》考点:
文言文知识考查:
实词虚词的理解:像“离”“知”“弗”“说”等实词,以及“其”“之”“以”等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是常见考点。例如,“子离于罪”中的“离”通“罹”,是“遭受”的意思;“其独遗我乎”中的“其”表示反问语气。
特殊句式:文中可能会考查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等。例如,“其为不知乎”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其不知乎”。
句子翻译:要求考生准确地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这既考查了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也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
文本理解与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根据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叔向、祁奚、乐王鲋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等,如叔向的临危不惧、祁奚的公正无私等。
主题思想的理解: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对公正无私、以国家利益为重等品德的赞扬,以及对趋炎附势等行为的批判。
写作手法的分析:分析文章中运用的对比、语言描写等写作手法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