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齐桓下拜受胙
《左传·齐桓下拜受胙》原文:
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左传·齐桓下拜受胙》译文:
夏天,齐桓公在葵丘与各国诸侯聚会,为的是重申原来的盟誓,使大家更加和好。这是合乎礼的。
周襄王派宰孔赏赐齐侯一块祭肉。宰孔说:“天子正忙于祭祀文王、武王,特派我来,赏赐伯舅一块祭肉。”齐侯刚要下阶拜谢。宰孔说:“且慢,后面还有命令哩。天子命我告诉您:‘伯舅年纪大了,加之对王室有功,特赐爵一级,不必下阶拜谢。’”齐桓公答谢:“天子的威严,离我不过咫尺,小白我岂敢贪受天子之命‘不下拜’?果真那样,只怕就会垮台,使天子也蒙受羞耻。怎敢不下阶拜谢!”于是下阶,拜谢;登堂,领赏。
《左传·齐桓下拜受胙》讲解:
背景:
这篇短文记述的是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时接受周襄王赏赐祭肉的场面。葵丘会盟是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中的一次重要会盟,此次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在诸侯中树立了较高的威望。
内容分析:
“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简单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的性质。葵丘之会是为了重温旧盟、发展友好关系,强调其符合“礼”,这既体现了《左传》对“礼”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齐桓公在表面上还是遵循着周朝的礼制。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周襄王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肉,这是一种特殊的礼遇。在周朝的规矩中,“胙”通常是赐给同姓诸侯的,而异姓诸侯只有夏、商二王的后代才能得到。周襄王赐给齐桓公祭肉,显示了对齐桓公的认可和拉拢,也反映出周王室希望借助齐桓公的势力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齐侯将下拜……敢不下拜”: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展现了齐桓公与宰孔之间的对话。齐桓公起初准备下阶拜谢,听到宰孔传达天子“无下拜”的命令后,齐桓公表示不敢违背天子之命而不拜,坚持下阶拜谢后再登堂受胙。齐桓公的这番言论和举动,既表现出他对天子的尊重和敬畏,也显示出他深谙政治权谋。
人物形象:
齐桓公:通过这件事刻画了他雄才大略、老谋深算的形象。他在接受赏赐时的言行,看似是对天子的尊崇,实则是为了给自己的霸权披上合法的外衣。他明白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尊王是获得诸侯认可和支持的重要手段,所以即使周襄王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他仍然对天子的赏赐表现出极度的恭敬。
周襄王:周襄王在这件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他对齐桓公的赏赐和特殊关照,既有对其功劳的认可,也有讨好巴结的成分,希望齐桓公能够继续尊奉王室,以维持周王室的生存与面子。
主题:
文章通过这一简短的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政治格局,以及在这种格局下各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尊王”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左传·齐桓下拜受胙》考点:
一、文学常识
1. 作品出处
本文出自《左传》,需明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和史学上都有很高的地位。
2. 时代背景
要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即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葵丘会盟是齐桓公称霸诸侯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这一背景有助于理解周襄王赐胙和齐桓公下拜受胙背后的政治意义。
二、文言字词
1. 实词
“会于葵丘”中的“会”:聚会、会盟。这是当时诸侯之间一种重要的外交活动形式。
“寻盟”中的“寻”:重温。理解这个词能准确把握葵丘会盟的目的之一是重温旧盟。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中的“胙”:祭祀用的肉。在古代,这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赏赐。
“天子有事于文武”中的“事”:这里指祭祀之事。
“以伯舅耋老”中的“耋”:年老,七八十岁的年纪。表明齐桓公年事已高,这是天子给予特殊待遇的一个理由。
“加劳”中的“劳”:功劳。体现了齐桓公对周王室的功绩。
“恐陨越于下”中的“陨越”:颠坠,这里指失败、失职。
2. 虚词
“且有后命”中的“且”:并且、而且,表示递进关系。
“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中的“敢”:岂敢,表反问语气。
“以遗天子羞”中的“以”:以致,表结果。
三、句子翻译
1. 重点句子
“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天子的威严,离我不过咫尺,小白我岂敢贪受天子之命‘不下拜’?果真那样,只怕就会垮台,使天子也蒙受羞耻。怎敢不下阶拜谢!
“下,拜,登,受。”:下阶,拜谢;登堂,领赏。
四、内容理解
1. 人物形象
齐桓公:
政治智慧:他深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尊王对于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的重要性。虽然周王室衰微,但表面上的尊重能够赢得诸侯的敬重。他拒绝接受“无下拜”的特殊待遇,表现出对天子权威的敬畏,这一行为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手段。
谦逊有礼:在面对天子的赏赐时,他言辞谦逊,行为恭敬,下拜受胙的一系列动作体现了他在礼仪上的周全。
周襄王:
周襄王通过赐胙这一行为,显示出对齐桓公的拉拢与认可。他试图利用齐桓公的势力来维护周王室的地位,反映出周王室在诸侯争霸格局下的无奈与权宜之计。
2. 事件的政治意义
这一事件体现了春秋时期“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齐桓公以尊王的姿态接受赏赐,既表明自己对周王室的尊重,又展示了自己在诸侯中的特殊地位。同时,周襄王的赐胙也是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一种承认,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诸侯间的政治秩序。
反映了春秋时期复杂的政治关系,周王室虽衰微但仍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诸侯在争霸过程中需要借助王室的名义来增加自己的合法性。
3. 主题思想
文章主要表达了在春秋时期特殊的政治格局下,诸侯与王室之间相互利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强调了礼仪在当时政治交往中的重要性,即使在周王室衰微的情况下,传统的礼仪制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诸侯与王室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