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季梁谏追楚师
《左传·季梁谏追楚师》原文: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王毁军而纳少师。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左传·季梁谏追楚师》译文:
楚武王侵犯随国,派薳章去要求议和。军队扎在瑕地,等待谈判的结果。随国派少师来主持议和。
斗伯比对楚王说:“我们不能在汉水以东得志,全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啊!我们扩大军队,增加装备,以武力威胁邻国。它们怕起来了,就协同对付我国,很难离间它们。汉水以东,要算随国最大。如果随国骄傲起来,必定抛弃那些小国。小国离散,咱们楚国就可从中得利了。少师这人,一向狂妄自大,请把我们的军队摆出个窝囊的样子,使他更加傲慢起来。”熊率且比说:“随国还有个季梁哩,这有什么作用?”斗伯比说:“以后会有用处的呀!少师很得国君的宠信啊。”
于是楚武王故意损毁军容,接待少师。少师回去,果然请求追击楚军。随侯将要答应他,季梁急忙阻止,说:“上天正在帮楚国,楚军的疲弱,恐怕是骗我们上当吧,君王何必急于出师呢?臣听说,小国所以能抗拒大国,是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淫暴。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祝官史官老老实实向神灵祭告,就是信。现在人民在挨饿而君王纵情享乐,祝官史官却在祭神时虚报功德,臣不知道这样如何能抗拒大国!”随侯说:“我上供的牲畜毛色纯正,膘肥肉壮,祭器里的黍稷也很丰盛,怎么不能取信于鬼神呢?”季梁说:“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啊。圣明的君主总是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所以在进献牺牲时就祷告说:‘请看献上的牲畜多么硕大肥壮啊!’意思就是说:我国人民普遍都有生产的能力,请看他们的牲畜肥大而蕃盛,没有生癣生病,备用的牲畜充分得很!在奉上黍稷时就祷告说:‘请看献上的黍稷多么洁净而丰盛啊!’意思就是说:今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灾害,请看我国人民多么和睦、收成多么丰盛。在进献美酒甜酒时又祷告说:‘请尝尝我们用好米酿成的美酒吧!’意思是说:请看在我全国上下都有美德,不干没天良的事!由此可见,所谓馨香,就是上上下下有德性而没有谗言和邪行。所以能够忠心从事三时的农作,讲习五教,亲和九族,虔敬地祭祀鬼神。于是人民都很和睦,鬼神也就赐福,他们一举一动都有成就。如今,百姓各有自己的心事,鬼神也就缺了主人,光靠您的祭礼丰盛,怎么会得到幸福呢?您还是先整顿内政,和周围兄弟之国亲密友好,也许可以避免灾祸吧。”
随侯感到恐惧,于是整顿内政。楚国不敢侵犯它。
《左传·季梁谏追楚师》讲解:
背景:
此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诸侯纷争,各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楚国日益强大,想要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而随国是汉水以东的一个诸侯国。楚武王侵犯随国,但又采取了较为特殊的策略,派使者求成并驻军瑕地等待,这背后隐藏着楚国的战略意图。
随国在当时的汉水以东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该地区较大的诸侯国。随国面对楚国的侵犯,需要谨慎应对,既要考虑眼前的局势,又要顾及长远的利益。
人物分析:
斗伯比:他是楚国的大夫,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战略眼光。他深知随国在汉东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清楚随国少师的性格特点。他提出“羸师以张之”的策略,利用少师的狂妄自大,诱使随国犯错,为楚国谋取利益,展现出了高超的谋略和智慧。
季梁:随国的贤臣,是本文的核心人物。他能够冷静地分析局势,识破楚国的计谋。他提出“忠于民而信于神”的观点,强调君主应当以民为本,同时也要重视对神灵的祭祀,但应以民为先。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他的劝谏使随侯认识到了自身的问题,从而避免了随国可能遭受的灾难。
少师:随国的少师,性格狂妄自大。他被楚国故意展示的“羸师”所迷惑,没有认清楚国的真实意图,回国后就请求随侯追击楚军,险些给随国带来灾难。
随侯:在一开始,随侯对局势的认识不够清晰,差点被少师的建议所左右。但在季梁的劝谏下,他能够听取意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采取措施整顿内政,表现出了一定的明智和自省。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季梁劝谏随侯不要追击楚军的事件,阐述了“忠于民而信于神”的治国理念。强调了君主应当以民为本,关注人民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以及人们对于治国理政的思考。
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文中将楚国的强大与随国的相对弱小进行对比,突出了随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同时,也将季梁的明智与少师的狂妄进行对比,强调了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论证严密:季梁在劝谏随侯时,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他首先指出楚国的“羸师”可能是诱敌之计,然后阐述了“小道大淫”的道理,接着提出“忠于民而信于神”的观点,并详细解释了如何做到“忠”和“信”,最后强调了整顿内政、亲善邻国的重要性。这种论证方式使他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左传·季梁谏追楚师》考点
1. 文学常识:
作者与作品:该篇出自《左传》,作者左丘明。了解《左传》的基本信息,如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等,以及左丘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诸侯纷争,各国之间相互征伐、兼并。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于理解文章中各国的行为动机和策略有重要帮助。比如楚国想要扩张势力,随国面临楚国的威胁等。
2. 文言字词:
实词:
“使薳章求成焉”中的“成”,这里是“讲和、和解”的意思;“少师董成”的“董”,是“主持、督察”之意。
“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的“张”,解释为“扩张、增强”;“被”通“披”,是“披上、穿上”,这里可理解为“装备”。
“小国离,楚之利也”的“离”,意为“离散、分裂”;“少师侈”的“侈”,是“骄傲自大、放纵”的意思。
“祝史正辞”的“正”,理解为“端正、使……真实”;“民馁而君逞欲”的“馁”,指“饥饿”,“逞”是“放纵、满足”。
虚词:
“君何急焉”中的“焉”,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为“呢”。
“以为后图”的“以”,这里是“用来、以便”的意思,表示目的。
“楚之羸,其诱我也”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其”是表示推测的语气词,可译为“大概、恐怕”。
3. 句子翻译:
文中一些重点句子的准确翻译是考点,例如“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等。这些句子既包含了重要的思想观点,在句式和字词理解上也有一定难度,需要准确翻译以体现对文章的理解。
4. 内容理解:
人物形象分析:
季梁:他是随国的贤臣,能够冷静分析局势,识破楚国的计谋,提出“忠于民而信于神”的观点,强调以民为本。他的形象体现了智慧、忠诚和敢于进谏的品质,分析季梁的人物形象以及他的行为和言论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是考点之一。
随侯:起初差点被少师的建议左右,但在季梁的劝谏下能够听取意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采取措施整顿内政,表现出一定的明智和自省。
斗伯比:作为楚国的大夫,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战略眼光,提出“羸师以张之”的策略,展现出高超的谋略。
事件的发展与逻辑:理解楚国侵犯随国的目的、斗伯比的策略以及随国少师和随侯的反应等事件的发展过程,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和逻辑顺序。比如楚国为何要故意展示羸弱之师,随国少师为何会请求追击,季梁又是如何进行劝谏的等。
5. 主题思想:
文章的主旨是“忠于民而信于神”,强调君主应当以民为本,关注人民的利益,同时也要重视对神灵的祭祀,但应以民为先。理解这一主题思想以及它在当时的进步性和对后世的影响,是重要的考点。
6. 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文中将楚国的强大与随国的相对弱小进行对比,突出随国面临的困境;将季梁的明智与少师的狂妄进行对比,强调正确决策的重要性。
论证方法:季梁在劝谏随侯时,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先指出楚国的行为可能是诱敌之计,接着阐述“小道大淫”的道理,然后提出“忠于民而信于神”的观点,并详细解释如何做到“忠”和“信”,这种论证方式使他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其论证方法的分析也可能成为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