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展喜犒师
《左传·展喜犒师》原文: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
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磐,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
齐侯乃还。
《左传·展喜犒师》译文:
夏天,齐孝公领兵攻打鲁国的北部边境。
鲁僖公派遣展喜去犒劳齐国军队,让他先向展禽请教犒劳齐军的辞令。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就出境去跟着齐孝公,对他说:“我们国君听说您亲劳大驾,将要屈尊光临敝国,特派臣下来犒劳您的侍从们。”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平民百姓害怕,君子大人不害怕。”齐孝公说:“百姓家中空空荡荡像挂起来的磐,田野里光秃秃地连青草都没有,你们凭借什么不害怕?”展喜回答说:“凭借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和齐太公辅佐周王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劳他们,还赐给他们盟约,盟约上说:‘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不要互相残害!’这个盟约保存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着。齐桓公因此集合诸侯,商讨解决他们的纠纷,弥补他们的过失,救助他们的灾难,这是为了发扬光大齐太公的旧职。等到您当上国君,诸侯们都盼望着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我们敝国因此不敢保城聚众,人们会说:‘难道他继承桓公之位才九年,就丢弃使命、放弃职责吗?他怎么对先君交待呢?君王一定不会这样做的。’人们凭借这一点就不害怕。”
于是齐孝公就领兵回国了。
《左传·展喜犒师》讲解:
背景:
此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鲁国曾两次不参与齐国组织的盟会,齐孝公以此为借口攻打鲁国北部边境。鲁僖公派展喜去犒劳齐军,实则是进行外交斡旋,试图阻止齐国的进攻。
人物分析:
展喜:他是鲁国的一位大夫,临危受命,展现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智慧。面对强大的齐国军队,他不卑不亢,言辞恳切且有理有据。首先,他在言辞上对齐孝公表示了尊敬,如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这种谦卑的态度缓解了紧张的局势。其次,他巧妙地运用了先王之命和齐桓公的功绩,提醒齐孝公要遵守盟约、继承先人的功业,让齐孝公在道义上无法继续进攻鲁国。
齐孝公:从他与展喜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起初有侵略鲁国的意图,并且试图以鲁国的困境来威慑展喜。但他也并非完全不讲道理,在展喜的一番言辞之后,他选择了退兵,说明他还是顾及到了先王的盟约和自己的名声。
艺术特色:
言辞巧妙:展喜的言辞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他先以鲁国对齐孝公的尊重来开场,然后引出先王之命和齐桓公的故事,最后强调齐孝公应该继承桓公的功业,不要违背盟约,使得齐孝公无法反驳。
对比手法:文中将君子和小人的态度进行对比,展喜说“小人恐矣,君子则否”,突出了鲁国君子的镇定和对国家命运的坚定信念,也从侧面反映了展喜作为鲁国使者的风范。
意义和影响:这篇文章是《左传》中著名的外交辞令篇章之一,展示了在春秋时期,外交辞令在国家间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展喜凭借出色的外交手段,成功地让齐国退兵,为鲁国赢得了暂时的和平,也体现了弱国在面对强国侵略时,通过智慧和外交策略也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左传·展喜犒师》考点:
一、文言字词
1. 实词
犒:“公使展喜犒师”中的“犒”,是“犒劳、慰劳”的意思,这是古代外交活动中的一种常见行为,考生需要准确掌握这个词的含义。
恃:“何恃而不恐”的“恃”,解释为“依靠、凭借”,这是理解展喜外交辞令核心观点的关键实词。
股肱:“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里的“股肱”,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辅佐”,表示周公和齐太公对周王室的重要辅助作用。
弥缝:“弥缝其阙”中的“弥缝”,是“补救、弥补”的意思,用于描述齐桓公在诸侯事务中的协调补救作用。
2. 虚词
之:
在“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中,“之”无实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君亲举玉趾”为主谓结构,“之”使这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句子。
在“载在盟府,大师职之”中,“之”为代词,代指前面提到的“盟”(盟约)。
而:
“世世子孙无相害也”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世世子孙”和“无相害也”这两个并列的部分。
“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里的“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强调不应该在继位九年后就抛弃使命和职责。
二、句子翻译
1. 重点句子翻译
“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翻译: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就出境去跟着他,说:“我们国君听说您亲劳大驾,将要屈尊光临敝国,特派臣下来犒劳您的侍从们。”
“室如县磐,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翻译:百姓家中空空荡荡像挂起来的磐,田野里光秃秃地连青草都没有,你们凭借什么不害怕?
“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翻译:凭借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和齐太公辅佐周王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劳他们,还赐给他们盟约,盟约上说:“世世子孙都不要互相残害!”
三、人物形象分析
1. 展喜
他是鲁国的外交使者,具有以下特点:
有勇有谋:面对强大齐国的军事威胁,他敢于受命前往犒劳齐师,并且巧妙地运用外交辞令化解危机,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谋。
能言善辩:他的言辞逻辑严密,从对先王之命的提及,到对齐桓公功绩的回顾,再到对齐孝公继承先君功业的期望,层层递进,使齐孝公无言以对,不得不退兵。
不卑不亢:在与齐孝公的对话中,展喜一方面对齐孝公表示尊敬,如使用敬辞等外交礼仪;另一方面又坚定地阐述鲁国不惧怕齐国侵略的理由,态度不卑不亢,维护了鲁国的尊严。
2. 齐孝公
他是齐国国君,从文中可以看出:
有侵略意图:以鲁国不参加齐国组织的盟会为借口,出兵攻打鲁国北部边境,显示出他企图通过军事手段来扩张齐国势力或者维护齐国的霸主权威。
顾及名声和道义:在展喜的外交辞令下,他选择退兵,表明他还是比较在意先王的盟约、先君的功业以及自己在诸侯中的名声,并非完全不顾及道义。
四、写作手法
1. 引用典故
展喜在外交辞令中大量引用典故,如周公和齐太公辅佐成王、成王赐盟以及齐桓公的功绩等。这些典故的引用增加了言辞的说服力,使齐孝公难以反驳,因为他如果违背展喜的观点,就等于违背了先王和先君的做法。
2. 对比衬托
通过“小人恐矣,君子则否”的对比,衬托出鲁国君子的镇定和对国家的信心,也从侧面表现出展喜所代表的鲁国统治阶层在面对外敌时的底气,这种对比使展喜的形象更加高大。
在对齐桓公和齐孝公的描述中也存在对比,暗示齐孝公应像齐桓公一样履行维护诸侯和平的职责,否则就会违背先君的做法。
五、文章主旨理解
1. 主旨
文章通过展喜犒劳齐师的故事,展现了春秋时期外交辞令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弱国鲁国凭借展喜出色的外交辞令,成功让齐国退兵,体现了在外交活动中,智慧和言辞的巧妙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实力的不足,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复杂的关系,既有军事上的征伐,也有外交上的周旋,而传统的宗法制度和先君的盟约等在国家关系中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