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春王正月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注释:
元年:国君的即位之年。
春:一年的开端。
王者:这里指的是周文王。
曷:同“何”,为什么。
王正月:意思是周王朝的正月。周历以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
大一统:强调天下一统。
平:治理。
反:同“返”,归还的意思。
扳:同“攀”,拥戴。
適:通“嫡”。
译文:
“元年”是什么意思?是国君的即位之年。“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王”指的是谁?是指的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后说“正月”?这里意思是周王朝的正月。为什么要说“王正月”呢?是为了强调天下一统。
隐公为什么不说“即位”?这是成全隐公的意愿。为什么要成全隐公的意愿?隐公要等治理好国家之后再把君位还给桓公。为什么要还给桓公?桓公幼小而尊贵,隐公年长而地位卑微。他们之间的尊卑差别较小,国人没有知道的。隐公年长而贤明,大夫们为讨好隐公而立他为国君。隐公如果此时推辞不就君位,就没办法知道桓公一定得到大夫们的拥立。况且如果桓公即位,隐公担心大夫们不愿意辅佐幼小的君主。所以,隐公的即位,是为了桓公以后能够即位。
隐公年长而贤明,为什么不适合即君位呢?如果嫡夫人的儿子有多位,则立年长的,而不是看是否贤明;如果是非嫡夫人的儿子,则立出身高贵的,而不是看是否年长。桓公为什么高贵?是因为他的母亲高贵。母亲高贵,那么儿子为什么高贵?儿子因母亲地位高而高贵,母亲则因为儿子即位而高贵。
讲解:
背景:《春王正月》是《公羊传》解释《春秋》鲁隐公元年第一句经文“元年,春王正月”的内容。鲁惠公死后,本应由太子(即后来的鲁桓公)继承君位,但太子年幼,于是鲁国人拥立鲁惠公庶子息姑(即鲁隐公)摄政。
思想内涵:
“大一统”思想:文中强调“王正月”,突出了周朝的正统地位和天下一统的观念。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统一的政治秩序的追求和尊崇。
宗法制度:通过对隐公和桓公继承君位的讨论,阐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制度原则。这种制度强调了嫡庶之分和长幼有序,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秩序和权力传承的稳定性。
意义和影响:
《公羊传》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春王正月》作为其开篇之作,为后世理解《春秋》的思想和儒家的政治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中的“大一统”思想和宗法制度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