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吕相绝秦

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殽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殽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蟊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与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则用宣之,以惩不壹。’

“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左传·吕相绝秦》注释:

逮:及,至。

戮力:协力。

申:加上。

重:再加上。这里的 “重之以昏姻” 指的是秦晋两国通过婚姻关系加深彼此的联系。“昏姻”,同 “婚姻”。

无禄:不幸的是。

即世:去世。

俾:使。

奉祀:奉祀宗庙,即继位。

韩之师:秦晋韩原之战。

厥:其,指秦穆公。

集:成全。

躬擐甲胄:亲自穿上铠甲和头盔。“躬”,亲身;“擐”,贯,穿。

跋履:跋涉。

疆埸:边疆。“埸”,音 “yì”。

绥静:安定。

不吊:不吊丧,这里是对秦国不依礼行事的指责。

蔑死:蔑视我们死去的君主。

迭:同 “轶”,袭击。

殄灭:灭绝。

兄弟:这里指晋国、郑国、滑国三国君主都为姬姓,所以称兄弟国家。

令狐之役:秦国和晋国之间的一次战役。

悛:悔改。

涑川:涑水,在山西省西南部。

虔刘:屠杀。

二三其德:三心二意,反复无常。

昊天:上天。

《左传·吕相绝秦》译文:

鲁成公十三年夏季四月初五,晋厉公派吕相去秦国宣布断绝与秦国的外交关系,说:“过去我们献公和穆公相互友好,合力同心,用盟誓来明确两国的关系,又用婚姻来加深两国的友谊。上天降灾祸给晋国,文公逃亡到齐国,惠公逃亡到秦国。不幸,献公去世。穆公不忘从前的情谊,使我们惠公能够在晋国主持祭祀。但是秦国又不能完成大的功业,却发动了对晋国的韩原之战。事后穆公心里也后悔,因此又帮助我们文公回国即位,这都是穆公的功劳。

“文公亲自披甲戴盔,跋涉山川,经历艰难险阻,征讨东方的诸侯,使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朝见秦国,这也就已经报答了秦国过去的恩德了。郑国人侵犯秦国的边疆,我们文公率领诸侯和秦国一起包围郑国。秦国的大夫不和我们国君商量,擅自和郑国订立了盟约。诸侯都痛恨这种做法,要和秦国拼命。文公担心秦国受损,安抚了诸侯,秦国军队才得以安全回国,这就是我们对秦国的大恩大德。

“不幸,文公去世;穆公不依礼前来吊唁,蔑视我们死去的国君,轻视我们襄公,侵犯我们的殽地,断绝我们的友好关系,攻打我们的城堡,灭绝我们的滑国,离间我们的兄弟国家,扰乱我们的同盟,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襄公没有忘记穆公过去的功劳,但又害怕国家的灭亡,所以才有了殽地的战役。我们还是希望穆公能赦免我们的罪过,穆公不听,反而亲近楚国来算计我们。上天保佑我们,楚成王死了,穆公因此不能在我国得逞。

“穆公、襄公去世,康公、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晋国女子所生,却又想损害我们晋国的公室,颠覆我们的国家,率领我们的敌人,来骚扰我们的边疆,所以我们才有了令狐之战。康公还不改正,又入侵我们的河曲,攻打我们的涑川,俘虏我们的王官百姓,割取我们的羁马,所以我们又有了河曲之战。秦国通往东方的道路不通,就是康公断绝了我们的友好关系。

“到了您继位,我们国君景公伸着脖子向西望说:‘大概会抚恤我们吧!’可是您也不肯施恩结盟,反而利用我们有狄人入侵的灾难,入侵我们的河县,焚烧我们的箕地、郜地,割取我们的庄稼,屠杀我们的边境百姓。所以我们才有了辅氏的战役。您也后悔灾祸的蔓延,想要向我们的先君献公、穆公求福,派伯车来命令我们景公说:‘我和你共同爱好和平,抛弃怨恨,重新修复过去的友好关系,以追念以前的功劳。’盟誓还没有完成,景公就去世了,我们国君因此才有了令狐的会盟。您又不守信,背弃了盟誓。白狄和您同在一个州里,是您的仇人,却是我们的姻亲。您派人来命令说:‘我和你一起攻打狄人。’我们国君不敢顾及姻亲关系,害怕您的威严,就听从了您的命令。您又对狄人有二心,告诉他们说:‘晋国将要攻打你们。’狄人憎恶您反复无常,因此把这些告诉了我们。楚国人厌恶您的三心二意,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弃了令狐的盟约,来向我们请求结盟,并向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祷告说:“我虽然和晋国往来,但我只看重利益。”’我厌恶您没有固定的品德,所以把这些公布出来,以惩戒那些不忠诚的人。

“诸侯们都听到了这些话,因此感到痛心疾首,都来亲近我们。我率领诸侯听从您的命令,只是为了寻求友好。您如果能顾念诸侯,怜悯我,和我们结盟,那就是我的愿望,我愿意让诸侯安宁地回去,怎么敢谋求战乱呢?您如果不施予大的恩惠,我没有才能,就不能率领诸侯回去了。冒昧地把这些话全部告诉您的办事人员,让他们权衡利弊吧!”

《左传·吕相绝秦》讲解:

背景:秦晋两国,都是春秋时期争霸的大国,既是近邻,又有婚姻关系,交往频繁,但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时而友好,时而兵戎相见。鲁成公十一年(前 580),晋厉公与秦桓公原订在令狐会盟,秦桓公未忠守盟约,后又挑唆北方的狄族和南方的楚国来夹攻晋国。晋君于是派大夫吕相去陈述与秦绝交的意见,这篇文章就是吕相的绝交之辞。

写作手法:

编年叙事:文章按照秦晋两国君主更替分为三个时期加以叙述,从晋献公、秦穆公时期两国的友好,到秦穆公、晋襄公时期的矛盾,再到秦康公、晋灵公以及秦桓公、晋景公时期的关系恶化,条理清晰地罗列了两国约八十年的邦交历史。

罗列罪状:吕相在文中列举了秦国的一系列 “罪状”,如不遵守盟誓、侵犯晋国领土、离间晋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等,将秦国置于被指责的地位,而把晋国塑造成受害且顾全大局的形象。但实际上,这些 “罪状” 的叙述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夸大成分。

言辞犀利:文章的语言雄辩凌厉,气势充沛,吕相以强硬的姿态指责秦国,不容对方反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体现了春秋时期外交辞令的特点。

主旨:表面上是晋国对秦国的指责和绝交声明,实际上是晋国为了争夺霸权、争取诸侯支持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试图将挑起战争的责任推给秦国,为晋国的军事行动寻找借口。

《左传·吕相绝秦》考点:

1. 重点字词理解:

虚词:

“以”:文中“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等句中的“以”字用法多样,需要准确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比如“以来荡摇我边疆”中的“以”作连词,有“与”的义项。

“则”:如“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中的“则”,是表顺承的连词,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

“是”:在“则是康公绝我好也”中,“是”作代词,复指上文所及的事物,即“东道之不通”。

“也”:句末语气助词,用于陈述句句末,加强陈述语气,有的可译作“啊”,或不译出。

实词:

“绝”:“绝秦”的“绝”为断绝的意思,理解这个字对于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核心事件很关键。

“戮力”:意为合力、并力,“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体现了两国曾经的友好合作关系。

“绥靖”:文中“文公恐惧,绥靖诸侯”的“绥靖”有安抚、安定的意思,与现代常用的“绥靖政策”中的意思有所不同,需注意区分。

2. 句子翻译:

例如“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需准确翻译出“逮(到、及)”“申(明确、表明,这里可引申为用盟誓来约束)”“重(加固,这里指用通婚来加强关系)”等字词的意思,并通顺地翻译整句话。

“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昏姻也”,要正确理解“仇雠(仇人、仇敌)”“昏姻(婚姻关系,这里指有姻亲)”等词,准确翻译出这句判断句。

3. 文章结构与内容理解:

结构层次:文章层层递进,先叙述秦晋两国过去的友好关系,如秦穆公帮助晋国的几位君主继位等;接着列举秦国的“不义”行为,如秦康公侵犯晋国领土、背弃盟誓等;最后表达晋国对秦国的态度和期望。

内容主旨:表面上看是晋国派吕相去谴责秦国、与秦国绝交,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利益纷争。需理解晋国这样做的背景、目的以及背后所体现的外交策略等。

4. 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为了说明秦的理亏,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以晋国对秦的恩惠来反衬秦国的不仁不义。例如,晋国文公曾率领诸侯朝见秦国,报答秦国的恩德,而秦国却多次侵犯晋国。

列举事例:吕相在文中列举了秦晋之间的诸多事件,如“令狐之役”“河曲之战”“辅氏之聚”等,通过具体事例增强了说服力,也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两国关系的演变过程。

5. 文化常识:

春秋时期的外交礼仪:了解春秋时期外交场合的言辞、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常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吕相这篇外交辞令的特点和意义。

历史背景:熟悉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格局、势力分布以及秦晋两国的历史渊源等背景知识,能够帮助理解文章中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行为的动机。

阅读理解

左传·吕相绝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