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注释:
1. 赵太后:即赵威后。公元前 266 年,赵惠文王卒,以其子孝成王年幼,故由威后执政。用事:执政。
2. 长安君:威后少子,孝成王弟,长安君为其封号。质:作抵押的人质。
3. 左师:官名。触龙:人名。按“触龙言”三字,原本作“触讋”。现据《史记》及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策》改。
4. 揖:据清人王念孙考证,当为“胥”字传写之误。胥,同“须”,等待。
5. 郄:当作“(左亻右卻)(jù 剧)”,劳累。
6. 耆:通作“嗜”。少益耆食,谓稍渐增加食欲。和于身:使身体舒适。
7. 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8. 黑衣:指卫士。当时赵宫廷卫士皆著黑衣。
9. 填沟壑:指死亡。
10. 燕后:赵太后之女,嫁燕王为后,故称燕后。
11. 赵之为赵:指赵氏由晋国大夫,与韩、魏分晋后成为赵国国君之时。
12. 重器:宝物。
13. 山陵崩:喻指国君死亡,此指赵太后去世。
14. 子义:赵国的有识之士。
译文: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确地对左右侍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做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说希望谒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进来后慢步走向太后,到了跟前请罪说:“老臣脚有病,已经丧失了快跑的能力,好久没能来谒见了,私下里原谅自己,可是怕太后玉体偶有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太后说:“我老婆子行动全靠手推车。”触龙说:“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现在胃口很不好,就自己坚持着步行,每天走三四里,稍为增进一点食欲,对身体也能有所调剂。”太后说:“我老婆子可做不到。”太后的脸色稍为和缓些了。
左师公说:“老臣的劣子舒祺,年纪最小,不成才。臣子老了,偏偏爱怜他。希望能派他到侍卫队里凑个数,来保卫王宫。所以冒着死罪来禀告您。”太后说:“一定同意您的。年纪多大了?”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在老臣没死的时候先拜托给太后。”太后说:“做父亲的也爱怜他的小儿子吗?”回答说:“比做母亲的更爱。”太后笑道:“妇道人家特别喜爱小儿子。”回答说:“老臣个人的看法,老太后爱女儿燕后,要胜过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比不上对长安君爱得深。”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深远一点。老太后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是想到可怜她要远去,也是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并不是不想念她,每逢祭祀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了子孙可以代代相继在燕国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左师公说:“从现在往上数三世,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左师公说:“不只是赵国,其他诸侯国的子孙有吗?”太后说:“我老婆子没听说过。”左师公说:“这是他们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及于他们的子孙。难道是君王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地位高人一等却没什么功绩,俸禄特别优厚却未尝有所操劳,而金玉珠宝却拥有很多。现在老太后给长安君以高位,把富裕肥沃的地方封给他,又赐予他大量珍宝,却不曾想到目前使他对国家做出功绩。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老臣认为老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我以为你爱他不如爱燕后。”太后说:“行啊。任凭你派遣他到什么地方去。”于是为长安君套马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就出兵了。
子义听到这件事说:“君王的儿子,有着骨肉之亲,尚且不能依靠没功勋的高位、没劳绩的俸禄,而占有着金玉珍宝等贵重的东西,更何况作臣子的呢?”
讲解:
背景:公元前 266 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年幼,由赵太后执政。此时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要以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
人物分析:
触龙:触龙是一位富有智慧、善于言辞的老臣。面对赵太后的盛怒和坚决反对长安君为人质的态度,他没有直接进谏,而是采用了迂回战术。首先,他从关心太后的身体状况入手,通过拉家常的方式缓解了紧张的气氛,让太后的情绪逐渐缓和。然后,他巧妙地引出自己对子女的关爱,引起太后的共鸣,进而将话题转移到如何真正为子女好的问题上。触龙的劝谏方式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沟通技巧。
赵太后:赵太后在一开始表现出了固执和强硬的态度,她坚决不同意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甚至对大臣们的劝谏表示强烈反感。但在触龙的巧妙引导下,她逐渐认识到自己对长安君的溺爱可能会对他的未来造成不利影响,最终接受了触龙的建议。赵太后的转变过程反映了她作为一位母亲的矛盾心理,以及在国家利益和个人情感之间的挣扎。
艺术特色:
以情动人:触龙在劝谏过程中,始终以情感人。他从自己的身体状况、对儿子的关爱等方面入手,与赵太后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让赵太后感受到他的真诚和善意。这种以情动人的方式,使赵太后更容易接受他的观点。
层层递进:触龙的劝谏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他先从生活琐事入手,逐渐引导赵太后思考子女的长远利益,然后通过对比赵国历代君主子孙的命运,让赵太后认识到让长安君立功的重要性。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赵太后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触龙的观点,达到了劝谏的目的。
语言委婉:触龙的语言委婉含蓄,没有直接批评赵太后的错误做法,而是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让赵太后自己意识到问题的所在。这种委婉的语言方式,既避免了与赵太后的直接冲突,又达到了劝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