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蹇叔哭师

《左传·蹇叔哭师》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jiǎn)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左传·蹇叔哭师》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着对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等寿命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等寿命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向东进发。

《左传·蹇叔哭师》讲解:

背景: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秦国想要趁晋文公去世、晋国局势不稳之际,偷袭郑国以谋取利益。此时秦国与郑国之间隔着晋国,秦国的行动需要经过长途跋涉,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人物分析:

蹇叔:他是秦国的老臣,富有经验和智慧。蹇叔深知劳师袭远的弊端,极力劝阻秦穆公不要出兵,体现出他的深谋远虑和对国家的忠诚。但他的意见未被秦穆公采纳,仍能看出他在秦国政治中的地位虽高,影响力却有限。

秦穆公:作为秦国的君主,他有扩张领土、增强秦国实力的野心。但在这件事情上,他急于求成,没有充分考虑到蹇叔的建议,过于自信地认为可以轻易取得郑国,表现出了一定的盲目性和决策上的失误。

杞子:是秦国在郑国的眼线,他向秦国传递了可以偷袭郑国的信息,是引发这次军事行动的导火索。他的行为可能是出于对秦国的忠诚,但也有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想要借助秦国的力量谋取郑国的权力。

文章主题:

文章通过蹇叔哭师这一事件,揭示了战争中要知己知彼、不可轻敌冒进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利益纷争,以及君主在决策时应听取不同意见、谨慎行事的重要性。

写作手法:

伏笔与照应:文章开头晋文公的棺材发出牛叫的声音,卜偃认为将有西方的军队经过且晋国可以击败他们,这为后文秦国军队的出征以及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而蹇叔预言秦国军队将在崤山战败,与后来的实际情况相照应,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说服力。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态度。蹇叔的苦苦劝谏、秦穆公的固执己见以及两人之间的冲突,都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对比手法:将蹇叔的明智与秦穆公的盲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蹇叔的远见卓识和秦穆公的错误决策,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决策的重要性以及听取正确意见的必要性。

《左传·蹇叔哭师》考点:

1. 文言字词:

重点实词:

殡:停丧。如“庚辰,将殡于曲沃”,要理解在文中具体的含义及相关的丧葬文化背景知识。

过轶:越过。“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中该词体现了秦国军队的行动特点,需准确理解其意义以便正确理解文意。

劳:使……劳累。“劳师以袭远”里的“劳”是使动用法,这种文言现象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注意掌握。

悖:违逆之心,反感。“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中“悖心”是指士兵因劳而无获产生的叛逆心理,对该词的理解有助于把握秦军的心态变化。

辟:通“避”,躲避。“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中涉及通假字的理解和识别。

虚词:

诸:“穆公访诸蹇叔”中的“诸”是“之于”的合音,对于这种特殊的文言虚词用法要牢记。

焉:在“公辞焉”中是代词,代指蹇叔的意见;在“余收尔骨焉”中是兼词,相当于“于之”。要根据具体语境准确理解“焉”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2. 句子翻译:

准确翻译文中的关键句子是考点之一,如“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等句子,不仅要准确翻译每个字词,还要注意保持句子的通顺和逻辑的连贯,这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综合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内容理解: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清楚掌握秦国想要偷袭郑国这一事件的起因(杞子的情报)、经过(蹇叔的劝阻与秦穆公的不听劝)以及最终的结果(秦军在崤山被晋军打败),能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和梳理。

人物形象分析:

蹇叔:他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之一,具有深谋远虑、忠君爱国的品质。他能准确地分析出劳师袭远的弊端,预见了秦军的失败,却无力阻止,体现出他的无奈和悲哀。对蹇叔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结合他的言行举止,如哭师、对秦穆公的劝谏等内容进行理解。

秦穆公:表现出急功近利、刚愎自用的特点。他不听蹇叔的劝阻,执意出兵,最终导致秦军的失败,但他在战后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分析秦穆公的人物形象,要从他对蹇叔的态度、出兵的决策等方面入手。

4. 写作手法:

伏笔与照应:文章开头晋文公的棺材发出牛叫的声音,卜偃算出秦国必偷袭郑国,这为后文秦军的出征以及失败埋下了伏笔;蹇叔预言秦军将在崤山战败,与最终的结果相照应。理解这种写作手法,能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比手法:将蹇叔的明智与秦穆公的盲目进行对比,突出了蹇叔的远见卓识和秦穆公的错误决策,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5. 中心思想: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骄兵必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道理,以及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所反映出的对战争的思考、对统治者决策的警示等,能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阅读理解

左传·蹇叔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