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注释:
1.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与张仪为同学。初以连横说秦失败,后来说六国合纵成功,但为时不久,齐魏共伐赵,赵王责苏秦。苏秦又去燕,再至齐为燕国做间谍,骗取齐王信任,终为人所暗杀。
2. 秦惠王:即惠文王,孝公之子,名驷,前337—前310年在位。
3. 巴蜀汉中:巴为川东一带,以重庆为中心;蜀为川西一带,以成都为中心,巴蜀皆置郡。汉中在今陕西南部地区。
4. 胡貉代马:胡指北方匈奴族地区,产貉,似狐,皮可制裘。代指山西北部,产良马。
5. 巫山黔中: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东,黔中包括今湖南西北及贵州东部地区。限:险阻。
6. 肴函:肴山在今河南洛宁北。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为秦东方关塞。
7. 奋击:奋勇作战之士。
8. “文章”三句:意谓国家法令制度未完整,树立德望不厚,政治教化未顺利施行,则不可以执行征伐,驱使人民作战,烦劳大臣用兵。
9. 俨然:持重端庄的样子。庭教:亲自来朝廷指教。
10. 愿以异日:希望将来再领教。
11. 神农:传说中的三皇之一,曾伐补遂部落。
12. 黄帝:五帝之一,号轩辕,都有熊(今河南新郑),败九黎部落酋长蚩尤于涿鹿(今河北涿鹿西南),据《世本》云涿鹿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南。
13. 尧:姬姓,名放勋,国号唐,曾放逐其乱臣驩兜于崇山(传云在今湖南境)。
14. 舜:姚姓,名重华,国号虞,曾伐三苗,即古代苗族,在今湖南溪洞一带。
15. 禹:姒姓,名文命,国号夏,治水有功,受舜禅为帝,曾放逐暴臣共工。
16. 汤:商开国君,本为夏诸侯,因夏王桀无道,攻桀建商朝。有夏,指夏王桀。
17. 文王:姬姓,名昌。殷纣时为西方诸侯首领,攻伐助纣为恶的崇侯虎。
18. 武王:文王子,名发,起兵灭纣,建周朝。
19. 齐桓: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尊周攘夷,为诸侯盟主,称霸天下。伯,通“霸”。
20. 恶(wū乌):怎么。
21. 文士并饬(shì式):指各国使者和策士用巧饰语言游说诸侯。饬,同“饰”,巧伪。
22. “科条”二句:谓各种规章条款具备后,人民小心防范,多作虚假情态。
23. “书策”二句:谓文书法令多而乱,百姓生活困苦。
24. “上下”二句:谓因法乱,民苦,因而君臣犯愁,民不聊生。无聊,无所依赖。
25. “明言”二句:谓道理愈讲明,战争愈接连不断。
26. “辩言”二句:谓善辩的策士使者,穿着庄严礼服活动,战争并不停止。
27. 舌弊耳聋:形容讲的疲累,听得厌烦。
28. 五帝、三王、五伯:五帝,《史记》以黄帝、颛顼、帝喾(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武王,系三朝开国君主。五伯指春秋时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29. 凌万乘:凌驾万乘兵车的大国。
30. 诎敌国:使敌国屈服。诎,同“屈”。
31. 子元元:抚爱人民如同儿子。元元,庶民。
32. 惛:同“昏”。
33. 羸(léi雷)縢(téng滕)履蹻(jué决):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羸,通“累”,束缚缠绕。縢,绑腿布。蹻,草鞋。
34. 犁黑:黑黄色,状憔悴困顿。犁,通“黧”。
35. 归色:归当作愧,以音相近,故作“归”。
36. 纴(rèn任):织布帛的丝缕,代指织机。
37. 太公:姜姓,名尚,周文王臣,佐武王伐纣有功,封于齐,传曾著作《阴符》,为兵法书。
38. 摩燕乌集阙:摩,接近。燕乌集,阙名。阙,古代宫殿前的高建筑物,因以为宫门的代称。
39. 赵王:指赵肃侯,成侯太子,名语,前349—前325年在位。
40. 武安君:武安为赵国城邑,在今河北武安西南,邯郸西北。
41. 革车:兵车。
42. 纯:匹。
43. 溢:同“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
译文:
苏秦游说秦王部分
苏秦起初用连横的策略去游说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边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胡貉、代马可以使用,南面有巫山、黔中的险阻,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说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凭武力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古代让车辆来回奔驰,用言语互相交结,天下成为一体,有的约从有的连横,不再储备武器甲胄。文士个个巧舌如簧,诸侯听得稀里胡涂,群议纷起,难以清理。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们却到处虚情假意,条文记录又多又乱,百姓还是衣食不足。君臣愁容相对,人民无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战乱反而愈益四起。穿着华丽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攻战却难以止息。愈是广泛地玩弄文辞,天下就愈难以治理。说的人说得舌头破,听的人听得耳朵聋,却不见成功,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于是就废弃文治,任用武力,优厚地豢养敢死之士,修缮铠甲,磨砺兵器,在战场上取胜。那种只靠坐而能获致利益,安然而能扩充土地,即使是古代的五帝、三王、五霸以及贤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实现,在这种形势下也是做不到的。所以必须依靠战争,宽松时就两国交战,紧迫时就短兵相接,这样之后才能建立大功。所以军队在国外打了胜仗,对内就会加强道义;国君有了权威,下面的百姓就会服从。如今想要兼并天下,凌驾万乘之国,使敌国屈服,控制海内,统治百姓,使诸侯称臣,非用武力不可。当今在位的君主,忽视了这个最重要的道理,都被教化所迷惑,被治理的方法所扰乱,被花言巧语所迷惑,被诡辩所沉溺。由此看来,大王您本来就不可能采纳我的主张。”
苏秦归家苦读及再次成功部分
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上了十次,但他的主张始终没有被采纳。他的黑貂皮衣破了,百两黄金也用光了,资用匮乏,不得已离开秦国回家。他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挑着书橐,体态憔悴,面容黑黄,带有惭愧的样子。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过错啊!”
于是他就在夜间打开书籍(攻读),摆开了几十本书籍找到姜太公的《阴符》来,伏案诵读,选择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读,探求它的真谛。读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他说:“哪里有游说君主却不能让他赏赐金玉锦绣、封个卿相之类高官的人呢?”一年的工夫,钻研成功,自言自语说:“现在我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君王了。”
于是苏秦在华丽的殿堂中拜见游说赵王。亲密交谈,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并授给相印,随后赏赐他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金币万两。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函谷关封闭(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
这时候,广大的天下,众多的人民,威严的王侯,有权势的谋臣,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没有耗费一斗粮食,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上阵打仗,没有扯断一根弓弦,没有弄折一支羽箭,诸侯之间和睦相处,甚至比亲兄弟还要亲近。贤能的人得到任用天下人服从,一个人被重用天下人跟随。所以说,(有效的谋略)用在政治上,不用在勇武上,用在朝廷之内,不用在边境之外。
当苏秦身在高位的时候,金币万两随他使用,车轮飞转,马队相连,在道路上光彩夺目,崤山以东的六国诸侯,闻风服从,使赵国的地位十分显要。而苏秦只不过是位出身于穷门陋巷、贫寒困苦的士人罢了,但他却坐车骑马,行遍天下,在宫廷游说各国诸侯,使国君左右之人杜口不言,天下没有能与之抗衡的人了。
(苏秦)将要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清扫道路,安排乐队设置酒宴,到城郊三十里之外迎接;妻子不敢正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匍匐在地像蛇那样爬行,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苏秦说:“嫂子,为什么先前那样傲慢,如今又这样的卑贱下作呢?”他嫂子说:“因为现在你地位尊显、钱财富裕的缘故。”苏秦长叹一声说道:“唉!一个人如果穷困落魄,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然而一旦富贵显赫之后,亲戚朋友都感到畏惧。由此可见,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权势和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呢!”
讲解:
背景方面:
时代特点: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政治格局动荡不安。各国为了争夺霸权,纷纷寻求各种策略和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纵横家应运而生,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口才和智慧,穿梭于各国之间,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苏秦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试图通过连横的策略帮助秦国统一六国。
秦国情况: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秦惠王时期,秦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称霸条件,但对于是采取连横还是其他策略来实现统一,秦国君主仍在思考和权衡。
人物分析:
苏秦:
积极进取:苏秦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抱负,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获得功名和富贵。他不畏艰难,多次向秦王上书,即使遭到拒绝也不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和钻研,最终成功地说服了赵王,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坚韧不拔:在游说秦王失败后,苏秦遭遇了种种挫折和困境,不仅生活贫困,还受到家人的冷落和嘲笑。但他没有放弃,而是通过“锥刺股”的方式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善于言辞:苏秦口才出众,善于言辞。他在游说秦王和赵王时,能够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心理和需求,运用恰当的语言和逻辑,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从而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
秦惠王:秦惠王是一个有一定政治智慧和判断力的君主。他在听取苏秦的建议时,能够冷静地分析和思考,不轻易被苏秦的言辞所打动。他深知秦国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仅仅依靠连横的策略,因此没有采纳苏秦的建议。
文章主题:
个人奋斗:文章通过苏秦的经历,展现了一个人在困境中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苏秦在游说秦王失败后,没有放弃,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这启示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政治策略:文章还探讨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策略和国际关系。苏秦的连横和后来的合纵策略,都是各国为了争夺霸权而采取的手段。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影响了各国的政治格局和势力分布,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态炎凉:苏秦在穷困潦倒时,家人对他冷漠相待;而当他功成名就后,家人又对他毕恭毕敬。这种世态炎凉的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文章通过苏秦家人的前后态度变化,揭示了人们在面对权势和财富时的不同表现,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