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醜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言易也。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藏在盟府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子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讲解:
背景:这篇文章出自《左传·僖公五年》。当时晋国想攻打虢国,但两国之间隔着虞国,所以晋国向虞国借道。晋国曾在僖公二年向虞借道伐虢,这次是第二次借道。
人物形象:
宫之奇:具有远见卓识,能清晰地认识到晋国强盛的野心以及虞国面临的危险。他据理力争,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来劝谏虞公,又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晋国不可信,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眼光和出色的口才。但无奈虞公不听,他也只能带领族人离开,以躲避灾祸。
虞公:目光短浅、昏庸愚昧,迷信宗族关系和祭祀能保佑自己,对宫之奇的劝谏充耳不闻,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轻易答应晋国借道的请求,最终导致了虞国的灭亡。
写作手法:
比喻论证:文中“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比喻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虞国和虢国相互依存的关系,增强了说服力。
引用论证:宫之奇引用《周书》中的话,如“皇天无亲,惟德是辅”“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等,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即鬼神只保佑有德行的人,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出虞公失德,为虞国的灭亡埋下伏笔。
主题思想:文章通过宫之奇谏虞公不要借道给晋国的故事,揭示了在政治斗争中,不能轻信他人,要保持警惕,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正确的判断。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考点:
一、文学常识
1. 作品出处
明确本文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要知道《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左丘明。对于《左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它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记载、文学性的叙事手法等也要有一定了解。
2. 时代背景
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大背景,晋国在当时的扩张意图以及虢、虞两国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处境。晋国为了实现其称霸的野心不断对外扩张,虢、虞两国是小国且相邻,成为晋国兼并的对象,而虞国处于一种被晋国利用的危险境地,这是理解宫之奇劝谏的前提。
二、文言字词
1. 实词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中的“假”:借。这是故事的起因,理解这个词对于把握事件的开端至关重要。
“虢,虞之表也”中的“表”:这里指屏障。体现了虢国和虞国之间相互依存的重要关系。
“晋不可启”中的“启”:开启,这里指开启晋国的贪心。
“寇不可翫”中的“翫”:习惯而不留心,轻视。反映出宫之奇对晋国军事威胁的重视。
“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中的“昭”“穆”:这是古代宗庙制度中的概念。始祖庙居中,以下各代按照父子的辈分,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中的“嗣”:继承(王位)。
“勋在王室,藏于盟府”中的“盟府”:掌管盟誓典策的官府。
“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中的“享祀”“絜”“据”:“享祀”指祭祀;“絜”通“洁”,洁净;“据”,依据、保佑。这体现了虞公的迷信思想。
“神所冯依”中的“冯”:通“凭”,依靠。
“宫之奇以其族行”中的“以”:率领。
“虞不腊矣”中的“腊”:年终祭祀。
2. 虚词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中的“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将虢是灭”中的“是”:助词,用于前置宾语“虢”之后,起强调作用。
“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中的“矣”: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
三、句子翻译
1. 重点句子
“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藏在盟府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
四、内容理解
1. 人物形象
宫之奇:
智慧远见:能准确分析虢、虞两国唇齿相依的关系,看透晋国的扩张野心,认识到借道给晋国的严重后果。
善于说理:从虢、虞的地缘政治关系,到晋国的历史行为,再到祭祀与德行的关系等多方面进行劝谏,论证严密。
虞公:
昏庸愚昧:不听宫之奇的合理劝谏,轻信与晋国的宗族关系,迷信祭祀的保佑作用,导致虞国灭亡。
2. 主题思想
揭示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小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强国的表象所迷惑,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能因小利而忽视潜在的巨大危险。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以强凌弱、兼并战争频繁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人们对于宗法制、祭祀文化等观念的认识。
3. 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通过“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类比,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虢、虞两国关系,使虞公更容易理解借道给晋国的危险性。
引用论证:宫之奇引用《周书》中的语句,强调德行在国家治理、神灵庇佑中的重要性,从侧面论证虞公缺乏德行,借道是不明智之举。
五、历史与现实意义
1. 历史意义
这一事件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的典型案例,反映了当时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以及外交决策失误带来的严重后果。
2. 现实意义
对现代国际关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提醒国家在外交事务中要谨慎对待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权衡利弊,避免因短视行为而损害自身利益。同时也警示人们在决策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不能盲目相信一些表面的联系(如宗族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