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传·郑伯克段于鄢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

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甚之也。

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注释:

1. 克者何:克,在这篇经文中指的是郑伯克段这件事。这里是对“克”这个字的含义进行提问。

2. 能也:表示有能力、能够的意思。这里解释“克”是能够做某事的意思。

3. 见段之有徒众也:见,表明、显示的意思。徒众,指的是跟随共叔段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经文不直接说“杀”是因为显示出共叔段是有追随者的。

4. 杀世子、母弟目君:如果国君杀了嫡亲的长子或者同母所生的弟弟,就用国君的爵号称呼他。

5. 贬之也:对共叔段进行贬斥。

6. 处心积虑成于杀也:处心积虑地想要杀掉(共叔段)。

7. 于鄢,远也:鄢,地名,在今河南省鄢陵县。这里说“于鄢”表示距离郑国都城很远。

8. 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逸,放走。亲亲之道,指的是亲人之间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即对亲人要宽容、仁慈。

译文:

“克”是什么意思?就是能够的意思。能够做什么呢?能够杀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杀呢?因为要表示出追随共叔段的人很多。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的呢?因为假如国君杀了嫡亲的长子,或者同母所生的弟弟,便用国君的爵号称呼他,文中既然已经称呼郑伯,那么也就知道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了。共叔段既然是国君的弟弟,却不称他为弟弟;共叔段应当是公子,也不称他为公子,这是对他的贬斥,因为共叔段已经丧失了一个公子和弟弟所应有的道德行为。但是《春秋》鄙视郑伯的程度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在什么地方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因为经文说在鄢这个地方杀掉共叔段,表明共叔段已经跑到远离郑国都城的地方了,就好比说是从母亲的怀中夺过婴儿杀掉,这又是郑伯做得过分的地方。既然这样,那么对郑伯来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不要急着追杀已经逃远了的乱臣,而应该遵循兄弟之间相亲相敬的道德。

讲解:

背景解析:《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中的一个著名事件,记载了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之间的矛盾和争斗。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郑武公请求,但未被答应。郑庄公即位后,共叔段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最终发动叛乱,被郑庄公击败。

谷梁传的观点:

对“克”字的解读:《谷梁传》认为“克”表示能够,强调郑庄公能够杀掉共叔段。这与《左传》中对“克”字的解释有所不同,《左传》中认为“克”是指像两个国君之间打仗一样,郑庄公打败了共叔段,突出了兄弟之间的争斗如同两国交战。

对人物的评价:

共叔段:谷梁赤认为共叔段丧失了作为弟弟和公子应有的道德,所以对他进行贬斥。共叔段在母亲的偏爱下,野心膨胀,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企图夺取国君之位,这种行为违背了当时的伦理道德。

郑庄公:《谷梁传》对郑庄公的批评更为严厉,认为他处心积虑地想要杀掉共叔段,并且在鄢地追杀共叔段的行为过于过分。郑庄公在面对共叔段的扩张时,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表面上是宽容,实际上是想让共叔段的罪行更加严重,以便有理由除掉他。

写作意图:《谷梁传》的作者通过对这一事件的解读,强调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诸侯之间的争斗频繁,伦理道德逐渐沦丧,作者希望通过对郑庄公和共叔段的批评,唤起人们对伦理道德的重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阅读理解

谷梁传·郑伯克段于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