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

“虞师、晋师灭夏阳。”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注释:

1. 虞:周文王时就已建立的姬姓小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2. 晋:西周始封姬姓国,晋献公时都于绛(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

3. 师:可泛指军队,也可专指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这里说“虞无师”是专指虞国军队不足二千五百人的军队编制。

4. 夏阳:虢邑,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约三十五里。《左传》作下阳,因另有上阳,以作下阳为是。夏、下同音通假。

5. 虢:周初始封姬姓国,有东、西、北虢之分,东虢、西虢已先亡于郑、秦。晋献公所伐为北虢,占地当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建都上阳(今河南陕县李家窑村)。

6. 举:攻克,占领。

7. 晋献公:名诡诸,晋武公之子,在位二十六年。在此期间伐灭了周围一些小国,为其子晋文公称霸打下了基础。

8. 荀息:晋献公最亲信的大夫,食邑于荀,亦称荀叔。献公病危时以荀息为相托以国政,献公死后在宫廷政变中为里克所杀。

9. 屈:即北屈,晋地名,在今山西省吉县东北。

10. 乘:古以一车四马称为一乘。这里专指马。

11. 垂棘:晋地名,在今山西省潞城县北。

12. 府:古时国家收藏财物、文书的地方。

13. 宫之奇:虞大夫,刘向《说苑·尊贤》说:“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死不寐。”

14. 曹:西周始封姬姓国,都陶丘(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

15. 马齿:马每岁增生一齿。

16. 加长:增添。

译文:

“虞师、晋师灭夏阳。”

不是一个国家而说“灭”,这是看重夏阳。虞国的军队不足一个师,《春秋》说是“师”,为什么呢?因为虞国写在晋国之前,不可以不说“师”。它写在晋国之前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灭夏阳的主要因素。夏阳,是虞国和虢国边境上的要塞。夏阳被灭,虞国和虢国都可以被攻克了。为什么说虞国是灭夏阳的主要因素呢?晋献公想要讨伐虢国,荀息说:“君主为什么不用北屈出产的马、垂棘出产的璧,向虞国借路呢?”献公说:“这是晋国的国宝,如果虞国接受了我的礼物却不借路给我,那怎么办?”荀息说:“这些东西是小国用来侍奉大国的。虞国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接受了我们的礼物并借路给我们,那就如同我们从自己国内的库藏里拿出来,而藏在外面的库藏里;从自己国内的马房里牵出来,而放在外面的马房里。”献公说:“宫之奇在,一定不让虞国接受。”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心里明白,但性格怯懦,又比虞君大不了几岁。心里明白,话就说得简短;怯懦就不能拼命谏阻;比虞君大不了几岁,虞君就不尊重他。况且珍玩心爱的东西就在眼前,而灾祸在别的国家之后,这种情况只有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才能考虑到。我料想虞君是中等智力以下的人。”献公就借路去征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说:“晋国的使者言辞谦卑而礼物隆重,一定对虞国没有好处。”虞公不听,就接受了晋国的礼物并借路给晋国。宫之奇又劝谏道:“俗语说:‘唇亡齿寒。’难道不就是说的这件事吗!”他带着自己的老婆孩子投奔到曹国去了。晋献公灭了虢国,五年以后占领了虞国。荀息牵着马捧着璧,走上前来说:“璧还是这样,而马的牙齿增加了。”

讲解:

背景:这篇文章的背景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晋献公想要扩张自己的势力,将目标瞄准了虢国,但虢国与虞国相邻,晋国若要攻打虢国,需要经过虞国的领土。于是,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提出了用宝物贿赂虞国国君,借道伐虢的计策。

对经文的解读: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谷梁传》认为,夏阳虽然不是一个国家,但经文却用“灭”字来表述,这是因为夏阳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它是虞国和虢国之间的要塞,战略地位十分关键,夏阳的失守意味着虞国和虢国的门户大开。

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虞国的军队数量实际上不足一个师的编制,但经文却称“虞师”,这是因为在这次事件中虞国的军队先于晋国的军队行动。按照《春秋》的书写规则,既然虞国的行动在晋国之前,就不能不提及虞国的军队。

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这里探讨为什么说虞国是灭夏阳的主要因素。表面上看是晋国和虞国的军队一起灭掉了夏阳,但实际上是虞国借道给晋国,让晋国的军队得以顺利攻打夏阳。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虞国的行为是导致夏阳被灭的关键。

人物分析:

虞公:虞公是一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君主。他没有意识到借道给晋国攻打虢国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危险,只看到了晋国送来的宝物,就轻易地答应了晋国的请求。这种行为体现了他的愚蠢和短视,也为虞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宫之奇:宫之奇是虞国的大夫,他具有一定的政治远见。他看出了晋国的意图,多次劝谏虞公不要借道给晋国,但虞公不听。宫之奇无奈之下,只能带着自己的家人逃离虞国,避免了被晋国所灭的命运。宫之奇的行为体现了他的明智和忠诚。

晋献公和荀息:晋献公是一个有野心的君主,他想要扩张晋国的势力,不惜使用计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荀息则是晋献公的谋士,他善于分析局势,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计策,为晋国的扩张出谋划策。

意义和启示:这篇文章通过讲述晋国借道虞国灭夏阳,最终又灭掉虞国的故事,深刻地说明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它提醒人们要具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潜在的危险。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兼并战争的残酷性。

阅读理解

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