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菱水,无以餬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因以杜口裹足,莫肯向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注释:

庭:指宫廷。

幸:表示尊敬对方的用语。寡人:古代诸侯向下的自称,即所谓诸侯自谦是“寡德之人”。

跽: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双膝着地,臀部坐在自己脚跟上。“跽”是双膝仍然着地,而把上身挺直起来,是一种表示恭敬,有所请求的姿势,也称为长跪。

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博闻多谋,处殷之末世,不得志,垂钓于渭水之阳,后遇文王辅周灭殷。

太师:商周之际高级武官名,军队的最高统帅。与后世作为太子的辅导官或乐师的“太师”,名同实异。

擅天下:拥有天下。按文王生前未及“擅天下”,也未“身立为帝王”,这里是合文王、武王二人笼统言之。

羁旅:作客他乡。

匡君:纠正君王的偏差错误。

骨肉:这里指宣太后与秦昭王的母子关系。

厉:借作“癞”。

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史记》据《世本》、《大戴礼》定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创者夏禹、商汤、周文王。

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乌获:秦武王的力士。

奔、育:孟奔、夏育,卫国勇士。

橐:麻布袋子。

慁:同“溷”,打乱,烦扰。

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朝廷上迎接范雎,以宾主之礼恭敬地接待他。范雎辞让,不敢接受。当日秦昭王立刻召见范雎,在场的人见范雎受到如此隆重的礼遇,没有一个不惊讶失色的。秦昭王叫左右的人离开,宫中空无一人。这时,秦昭王跪在地上,膝行向前,问道:“先生有什么办法指教我呢?”范雎“嗯嗯”两声,没有回答。过了一会,秦昭王再次请求,范雎仍然“嗯嗯”两声,像这样一连重复了三次。秦昭王直挺挺地跪着说:“先生不愿指教我了吗?”

范雎忙谢罪说:“我不敢这样啊!我听说吕尚当初遇见文王的时候,是一个在渭水北岸钓鱼的渔夫,与周文王的关系是很生疏的。但文王听他一席话后就立他为太师,同车载他归去,这是因为他讲的道理很深刻。所以,文王用吕尚果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最后统一天下,做了帝王。假如文王疏远吕尚,不同他深入讨论,即使周天子没有做帝王的德性,文王和武王也没有办法成就他的王业。现在,我只是一个客居秦国的人,与大王交情生疏,而我要说的都是匡正人君人臣的事,处于别人至亲骨肉之间。我愿意表达自己浅陋的忠言,但我不知道大王愿不愿听,所以大王三次询问我都没有回答,原因就在这里。

“我不是有所害怕不敢讲话,我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讲了话,明天可能会被诛杀,但我不怕。大王果真照我的话去做,死亡不足以成为我的祸患;放逐不会使我感到忧伤;漆身生癞,披发佯狂,也不足以成为我的耻辱。圣明的五帝也死,仁爱的三王也死,贤能的五霸也死,大力士的乌获也死,勇猛的孟奔、夏育也死。死,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如果我处于必死的境地,而对秦国稍微有些补益,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我有什么忧虑的呢?

“从前,伍子胥藏在麻布袋中逃出昭关,夜晚赶路,白天躲藏,到了溧水,没有食物充饥,爬行着,在吴国的街头讨饭。后来,他辅佐吴国兴盛,使阖闾成为霸主。假如我能像伍子胥一样进献计谋,即使受到囚禁,终生不得与大王相见,但我的主张只要被采用,我又有什么忧虑呢?箕子和接舆,漆身生癞,披发装疯,对殷朝和楚国毫无益处。假使我同箕子、接舆一样,但对你这位贤明之主有所补益,这就是我莫大的荣耀,我又有什么耻辱呢?

“我所害怕的,只是在我死以后,天下之人见我尽忠而被杀,因而闭着嘴巴,停止脚步,不肯到秦国来了。大王,你上怕太后的威严,下被奸臣的媚态所迷惑,住在深宫中,随时都有保傅照料,所以一生昏惑不明,没有人与你一起洞察奸邪。结果,大则宗庙国家倾覆灭亡,小则自身孤立危险。这是我最担心的啊!至于穷困耻辱的事,死亡的忧患,我是不怕的。我死而秦国得到了治理,比我活在世上还有意义。”

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何必这样说呢!秦国处在偏僻遥远的地方,我又愚陋无能,幸好先生来到这里,这是上天安排,要我烦扰先生,以保存我先王的宗庙啊!我能够得到先生的教导,这是上天保佑先王,不舍弃我这个孤危之人。先生何必说这样的话呢!今后,无论大事小事,上到太后,下至大臣,希望先生全都指教于我,不要怀疑我的真诚!”

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昭王也回拜了两拜。

讲解:

背景:据《史记》记载,范雎随秦使王稽由魏入秦后,起初并未受到秦昭王的特别重视,昭王没有立即召见他。为了能使自己的治国才能得以早日施展,范雎不得已给昭王写了封上书,向昭王自荐,这才获得了被召见的机会。此时的秦国,国内有太后、穰侯等专权,秦昭王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范雎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游说,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挑战。

文章结构与内容:

开头:文章开篇描述了范雎到秦后,秦昭王对他的恭敬态度以及范雎的谦逊。秦昭王在宫廷中单独接见范雎,三次询问他有何赐教,范雎先是“唯唯”应对,这一情节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也为后文范雎的长篇陈词做了铺垫。

中间:范雎的陈词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他首先以吕尚遇文王的故事为例,说明君臣相知的重要性,暗示自己与秦昭王目前还缺乏深入的了解。接着,范雎表达了自己对生死、荣辱的看法,他认为死不足惧,只要能对秦国有益,自己甘愿付出。然后,他又以伍子胥的经历自比,表明自己即使遭遇困境,也会像伍子胥一样为秦国效力。最后,范雎指出了秦国面临的问题,即秦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可能导致国家的危险,这也是他最为担忧的事情。

结尾:秦昭王被范雎的话所打动,长跪着表示自己的诚意,希望范雎能毫无保留地教导他,范雎和秦昭王相互拜谢,为两人后续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人物形象:

范雎:他是一个有智慧、有胆识、有谋略的政治家。面对秦昭王的询问,他起初故意“三问而不对”,以此试探昭王的态度和诚意,展现出他的谨慎和机智。在陈词中,他言辞恳切,既表达了自己对秦国的忠诚,又指出了秦国存在的问题,体现了他的忠直和担当。同时,他善于用历史故事和人物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秦昭王:秦昭王求贤若渴,对范雎毕恭毕敬,展现出他礼贤下士的风范。他能虚心听取范雎的意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表示愿意接受范雎的教导,显示出他的明智和胸怀。

阅读理解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