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注释:
晋献公:晋国国君,公元前676 年至公元前651 年在位。
世子:又称太子,是天子或诸侯的嫡长子,君位继承人。申生是晋献公嫡长子,夫人齐姜所生。
重耳:申生异母弟,即晋文公。
盍(hé):通“何”,何不。
安:安逸,安适,舒服。这里指晋献公因有骊姬而感到快乐、满足。
何行如之:到哪里去呢?如,到……去。
辞:辞别,诀别。
狐突:姓狐,名突,字伯行,申生的师傅,重耳的外祖父。
伯氏:对狐突的敬称。
念伯氏之言:鲁闵公二年,晋献公命申生领兵伐东山皋落氏(赤狄别种,在今山西垣曲东南),狐突劝申生乘机出逃,申生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爱其死:吝惜其死。
子:君之子,指骊姬之子奚齐。
图吾君:为吾君图。图,谋划,策划。
赐:恩惠。
稽首:叩头到地,最恭敬的跪拜礼。
恭:申生的谥号。“恭”是敬顺事上的意思。申生明知父命是错误的,却仍然顺从而自杀,所以谥“恭”。
译文:
晋献公将要杀掉他的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你为什么不把心中的想法向父亲表明呢?”太子说:“不行。父亲有骊姬才安乐,我说出来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说:“不行。父亲会说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父亲的国家呢?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于是申生派人去向师傅狐突诀别说:“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教导,以至难免一死。申生不敢贪生怕死。然而,我的国君老了,他的爱子奚齐还年幼,国家将会多灾多难。您不出来为国君谋划政事也就罢了,如果您出来为国君筹划政事,申生虽死也蒙受您的恩惠。”于是拜了两拜,叩头到地,然后自杀了。因此他被称为“恭世子”。
讲解:
背景:晋献公有多个儿子,其中申生是嫡长子,本已被立为世子。后来晋献公娶了骊姬,骊姬生子奚齐后,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君位,于是开始陷害申生。
人物形象塑造:
申生:在文中展现出了极其矛盾和复杂的形象。一方面,他坚守孝道,对父亲晋献公无比忠诚,即使知道父亲要杀他,也不愿意申辩以伤父亲的心,更不愿意出逃以扬父亲之过。这种愚忠的行为,在当时的儒家观念中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但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迂腐。另一方面,申生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担忧,他在临死前还惦记着国君年老、幼弟年幼、国家多难,体现出他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重耳:他在文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他与申生的对话,展现出了他与申生不同的性格和价值观。重耳更倾向于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应对困境,他建议申生向父亲表明心意或逃走,这与申生的坚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凸显了申生的愚忠。
主题探讨:这篇文章反映了古代儒家所倡导的孝道观念以及在极端情况下个人的选择。在古代,孝道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被视为天经地义。申生的行为正是这种孝道观念的极端体现,他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和国家的稳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然而,这种愚忠的行为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被提倡,我们更强调在尊重长辈的同时,也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和正确的判断。
文学价值:这篇短文篇幅短小,但情节紧凑,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申生的独白,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文章没有直接的议论和说教,却能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申生的无奈、痛苦和忠诚,具有很高的文学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