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子鱼论战
《左传·子鱼论战》原文: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岁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左传·子鱼论战》译文: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固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这是不可能被赦免的了。”襄公不听。
这年冬天十一月初一,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又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禁卫官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强大的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明耻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左传·子鱼论战》讲解:
背景:
公元前 638 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引发了此次战争。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
人物形象:
宋襄公:他死抱假仁假义的政治军事教条,如“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这显示出他的迂腐固执、不懂变通,且过度崇尚所谓的“仁义”,而忽略了战争的实际情况和胜利的重要性。这种行为导致宋军贻误战机,最终惨败,他自己也受伤。宋襄公的形象成为一种负面典型,所谓的“宋襄之仁”也常被后人批判。
子鱼:与宋襄公形成鲜明对比,他具有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眼光。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的言论“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体现了他对战争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灵活应变的军事策略。子鱼不惧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勇气。
写作手法:
对比鲜明:文章通过宋襄公和子鱼在战争观点和行为上的对比,突出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宋襄公的迂腐与子鱼的明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读者更能清晰地认识到正确的战争策略的重要性。
夹叙夹议: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在叙述过程中,作者不断发表议论,使文章的观点更加明确,理论的利弊也昭然若揭。
语言简洁有力:全文篇幅不长,但叙事完整,语言简洁明了。在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言论中,运用了反问等句式,增强了反驳的气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左传·子鱼论战》考点:
1. 重点字词理解:
实词:
“济”:渡过,如“楚人未既济”中的“济”就是指楚军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陈”:通“阵”,作动词,意为摆好阵势,像“既陈而后击之”。
“鼓”:击鼓(进军),名词作动词用,例如宋襄公说“不鼓不成列”。
“勍”:强大、强劲有力,“勍敌之人”即强敌。
“儳”: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鼓儳可也”意思是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是可以的。
虚词:
“之”:在文中有多种用法,如“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中的“之”代指楚军;“君未知战”中的“之”起到连接主谓的作用,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不以阻隘也”中的“以”是凭借的意思;“三军以利用也”中的“以”是用来的意思。
2. 特殊句式:
判断句:例如文中对宋襄公身份的表述“寡人虽亡国之余”,判断宋襄公是亡国者(商朝)的后代。
倒装句:在“何有于二毛”一句中,属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于二毛有何”,意思是对于头发斑白的敌人有什么可顾忌的。
3. 文章内容理解:
事件背景:要清楚这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楚国为救郑国而攻打宋国,宋襄公决定迎战。
人物形象:
宋襄公:他的形象特点是迂腐固执、假仁假义。他坚持“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不鼓不成列”等教条,导致宋军错失战机,最终战败。这一形象常被作为反面典型,所谓的“宋襄之仁”也成为对他的一种批判。
子鱼:具有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眼光,敢于直言进谏。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取胜和杀敌,反对宋襄公的迂腐做法。
核心观点:文章通过子鱼与宋襄公的对话,展现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强调了在战争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把握战机,不能拘泥于所谓的“仁义道德”。
4. 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将宋襄公的迂腐和子鱼的明智进行对比,突出了正确的军事思想的重要性。
夹叙夹议:文章在叙述泓水之战的过程中,不断穿插子鱼对宋襄公的反驳和议论,使读者更能理解战争的本质和不同军事思想的差异。
5. 主旨理解:
理解文章所传达的关于战争的本质、军事策略以及对不同战争观念的批判等主旨思想,认识到战争中应遵循实际情况和战略原则,而不是盲目遵循一些不切实际的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