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曾子易箦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注释:
曾子:即曾参,孔子弟子。
寝疾:病倒,卧病,此偏向于病倒。寝,睡卧。疾,小病。
乐正子春:曾参的弟子。
曾元、曾申:都是曾子的儿子。
隅:名词作状语,在角落。
华而睆(huàn):华美,光滑。
箦(zé):席子。
瞿然:惊叹的样子。
季孙:鲁国大夫;曾子受其赐箦,非礼也。
革:通“亟”,指病重。
变:在此指移动。
姑息:无原则的宽容。
正而毙:谓合于正礼而殁。
反:同“返”。
没:同“殁”,死。
译文:
曾子躺在床上,病危。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坐在床旁边,他的儿子曾元、曾申坐在床脚下,童仆坐在角落拿着蜡烛。童仆说:“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子春说:“住嘴!”曾子听见这话,惊惧地说:“啊!”(童仆又)说:“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送的,我因为病重,未能把它换掉。(曾)元,(扶我)起来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不能移动(您的身体啊)。(如果)幸运地到了早晨,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他(童仆)。君子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小人爱人以无原则迁就。我还有什么苛求啊?我能得到(封建礼教的)正道而死去,也就足够了。”(大家)扶着(曾子)抬起他的身体然后更换竹席,把他送回席子,还没躺好就死了。
讲解:
背景分析: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社会处于动荡变革之中,“礼崩乐坏”的现象较为普遍,但曾子作为儒家学者,一直坚守着儒家的礼制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曾子对于自身行为是否符合礼制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人物形象塑造:
曾子:是故事的核心人物,他展现出了对礼制的高度敬畏和坚定坚守。即使在病重弥留之际,当他意识到自己身下的竹席是大夫才能使用的,而自己的身份与之不符时,便坚决要求更换。这种行为体现了他将礼制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是一个严守礼法、一丝不苟的君子形象。
乐正子春:作为曾子的弟子,在听到童子的话后,第一反应是制止童子,表现出他对老师的维护以及对可能违背礼制言论的敏感。但与曾子相比,他对礼制的坚守程度稍显不足。
曾元:作为曾子的儿子,他关心父亲的病情,担心换席子的举动会加重父亲的病情,所以希望能等到天亮再换。这体现了他的孝心,但在对礼制的理解和坚持上,与父亲存在差距。
童子:童言无忌,他只是根据竹席的外观判断出这是大夫用的席子,从而引发了后续的故事。他的存在从侧面衬托出了曾子对礼制的坚守,即使是一个童子都能看出的不合礼制之处,曾子更是不能容忍。
主题探讨: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强调礼制的重要性以及君子对礼制的坚守。曾子易箦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它告诉人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该遵守礼制,不能因为个人的利益、舒适或其他原因而违背。同时,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克己复礼”的观念,即通过对自己的约束和规范,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道德规范。
文学价值:文章篇幅短小,但情节紧凑,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语言简洁明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例如“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这句话,不仅体现了曾子的道德观念,也成为了后世的名言警句,具有广泛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