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23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 基因在染色体上

萨顿的假说

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依据:萨顿通过观察蝗虫的减数分裂过程,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具体表现为: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染色体中的一条。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

实验材料:果蝇具有易饲养、繁殖快、后代数量多、相对性状明显等优点,是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材料。

实验过程及现象:摩尔根选择了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₁全为红眼果蝇,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让F₁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到的F₂中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的数量比为3:1,但白眼果蝇全是雄性。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摩尔根及其同事设想,控制白眼的基因(w)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这样,亲本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W}X^{W},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w}Y,它们杂交产生的F₁的基因型为X^{W}X^{w}和X^{W}Y,表现型均为红眼。F₁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₂的基因型及表现型如下:

X^{W}X^{W}(红眼雌果蝇)

X^{W}X^{w}(红眼雌果蝇)

X^{W}Y(红眼雄果蝇)

X^{w}Y(白眼雄果蝇)

验证实验:摩尔根等人通过测交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他们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

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用特定的分子,与染色体上的某一个基因结合,这个分子可被带有荧光标记的物质识别,通过荧光显示,就可以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理论的确立,将遗传学中的基因和细胞学中的染色体紧密联系起来,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人们对遗传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准确,也为后续的基因定位、遗传图谱绘制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生物基础

高中生物 23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 基因在染色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