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 37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人体的感觉器官
人体通过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来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些感觉器官分别具有不同的感受器,能够感受不同类型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
眼与视觉
眼球的结构:
角膜:无色透明,位于眼球最前方,具有折光作用。
巩膜:白色坚韧,对眼球有保护作用,俗称“白眼珠”。
虹膜: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瞳孔,可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量。
晶状体: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其曲度可由睫状体调节。
视网膜: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够感受光的刺激,是视觉感受器所在部位。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填充在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具有折光和固定视网膜的作用。
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后,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那里形成视觉。
近视和远视:
近视: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到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可以通过佩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远视: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导致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可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耳与听觉
耳的结构: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鼓膜位于外耳道底部,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可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刺激。
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其他感觉器官
鼻:鼻腔上端的黏膜中有许多对气味十分敏感的细胞,能够感受各种气味刺激,产生嗅觉。
舌:舌的上表面和两侧有许多对味道十分敏感的突起,叫做味蕾,味蕾能够感受酸、甜、苦、咸等化学物质的刺激,产生味觉。
皮肤: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痛、触、压等刺激的功能,皮肤中的感受器可将这些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产生相应的感觉。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各种感觉器官相互协作,使我们能够及时、准确地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障自身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