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 76 传染病及其预防

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例如,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蛔虫病是由蛔虫这种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源包括患者、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例如,患有新冠肺炎的患者是新冠肺炎的传染源,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乙肝的传染源,感染了狂犬病病毒的狗是狂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例如,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甲肝通过饮食传播,艾滋病可通过性接触、血液等途径传播,疟疾通过蚊子等生物媒介传播。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许多传染病的抵抗力较弱,属于易感人群;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降低,也是多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对传染源采取措施,以防止其传播病原体。例如,对传染病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病原体的扩散;对传染病的病原体携带者也要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治疗;对于感染了传染病的动物,必要时要进行捕杀、焚烧或深埋等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采取措施切断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人群的途径。如保持环境清洁、通风换气,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不随地吐痰,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防止病从口入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采取措施提高易感人群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以预防感染。例如,通过接种疫苗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获得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睡眠等,也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使易感人群不易感染传染病。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预防措施包括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避免接触流感患者,在流感高发期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等。

肺结核: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预防肺结核要注意咳嗽、打喷嚏时掩住口鼻,不随地吐痰,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新生儿和婴幼儿要及时接种卡介苗等。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预防艾滋病要避免不安全性行为,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传播途径有所不同,如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饮食传播,乙肝和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预防病毒性肝炎要注意饮食卫生,接种相应的肝炎疫苗,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儿童,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洗衣物,保持室内清洁,避免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等。

生物基础

初中生物 76 传染病及其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