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 45 线形动物、环节动物
线形动物
主要特征: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两端略尖,像蛔虫等线形动物,身体形态适应其寄生或自由生活的环境,便于在宿主体内或自然环境中穿梭移动。
体表有角质层:角质层可以保护动物免受寄主体内消化液的侵蚀,对其在寄生生活中维持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如蛔虫体表的角质层就能够防止其被人体小肠内的消化液所消化。
有口有肛门:线形动物具有完整的消化系统,食物从口进入,经过消化管的消化和吸收后,残渣从肛门排出,这种完全消化系统提高了消化和吸收的效率,使营养物质的利用更加充分,在动物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与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相比是一个重要的进化特征 。
代表动物:
蛔虫:是人体肠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寄生在人体小肠内,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蛔虫的体表有角质层,消化管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构成,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一条雌虫每天可产卵约20万粒左右,这些特点都与其寄生生活相适应.
蛲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等部位,以肠腔内的食物残渣、组织或血液为食。蛲虫身体细小,呈乳白色,像一条线头,雌虫在夜间会爬出肛门产卵,引起人体肛门周围瘙痒,影响睡眠和身体健康。
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以吸食人体血液为生,可导致人体出现贫血等症状。钩虫的身体前端有一个发达的角质口囊,口囊内有钩齿或板齿,用于附着在肠壁上,防止被宿主排出体外.
结构与生理 :
体壁及假体腔:体壁由角质层、表皮层和肌肉层组成,又统称为皮肌囊。在皮肌囊和消化道之间的空腔是假体腔,假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可将肠道吸收的营养运送至身体的各部分,还能使身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保持内部的膨压。
消化系统: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段。前肠包括口、口腔、咽等,由外胚层内陷而成;中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由内胚层组成;后肠包括直肠和肛门,由身体后端外胚层向内陷而成。
排泄系统:排泄器官为原肾细胞或排泄细胞,无纤毛或鞭毛,分为腺型和管型两种类型。腺型由一个或几个腺细胞组成,开口于神经环附近的排泄孔;管型通常由两个腺细胞各向后伸出一条长管,两细胞之间又互有管道相连,并由一共同的排泄孔通于体外。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在前端有环绕着咽的围咽神经环和与其相连的侧神经节、腹神经节等。由围咽神经环向前发出神经通向前端的感觉乳突,向后发出多条神经索,其中背、腹两条神经索最为发达。此外,在线虫的体表上常有司感觉的乳突,前端常有头感器,尾端有尾感器,寄生种类头感器退化,尾感器发达,这些结构与神经相连,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生殖系统:绝大多数线形动物为雌雄异体,且常雌雄异形,雄虫较小,末端卷曲,有的末端还具有角质伞状构造,称为交合伞或尾伞,并常有交合刺囊及交合刺;雌虫较大,末端不弯曲,也无交合伞等结构。生殖系统是一条或两条连续的管,雄性的管从末端到生殖孔可分为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和射出管等部分;雌性的管道通常是双管形,依次为卵巢、输卵管、子宫等。
生活方式:线形动物的生活方式主要有自由生活、腐生和寄生三种。自由生活的线虫一般生活在土壤、淡水或海洋等环境中,以细菌、藻类、真菌等微生物为食;腐生的线虫则以动植物尸体为食;而寄生的线虫种类繁多,可寄生于动物或植物体内,给宿主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环节动物
主要特征 :
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身体分节是环节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如蚯蚓的身体由100多个体节构成。每个体节在形态和功能上基本相似,这种同律分节现象使动物的身体更加灵活,运动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不同体节可以进行分工协作,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
具有真体腔: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广阔的真体腔,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体腔液具有内部支撑、物质运输和缓冲等多种功能,同时也为内脏器官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空间,促进了循环、排泄、生殖等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使动物的结构和机能更加复杂和完善。
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环节动物的运动方式多样,刚毛和疣足是其主要的运动辅助结构。例如蚯蚓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进行蠕动,而沙蚕等多毛类环节动物则依靠疣足在水中游泳或在海底爬行,增强了动物的运动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代表动物:
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前端有环带,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在土壤中钻洞,起到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同时也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沙蚕:生活在海洋中,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个体节两侧有一对疣足,疣足上有刚毛,可用于游泳和爬行。沙蚕是鱼、虾、蟹等海洋动物的优质饵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水蛭:俗称蚂蟥,多数生活在淡水中,少数生活在潮湿的陆地或海洋中。水蛭的身体扁平,前端有吸盘,可吸附在动物或人体表面,吸食血液。水蛭的唾液中含有水蛭素等物质,具有抗凝血作用,在医学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结构与生理 :
体壁和真体腔:体壁由外及内包括角质层、表皮层、基膜、环肌层、纵肌层和体腔膜。真体腔是由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所包围的空腔,每个体节内有两侧成对的体腔,相邻体节的体腔由隔膜分开。真体腔内的体腔液具有多种功能,如运输营养物质、氧气和代谢废物,调节体内的水分平衡,还可以作为流体静力骨骼,增强运动机能等。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比较简单,一般由口、咽、食道、胃、肠、直肠和肛门组成。蚯蚓等陆生种类在食道后特化出嗉囊和砂囊,嗉囊可以暂时储存食物,砂囊则能磨碎食物,有助于消化。蛭类等寄生种类的消化系统也有一定的特化,以适应其寄生生活方式。
循环系统:典型的环节动物具有闭管式循环系统,由纵行血管、环行血管及其分支血管以及与各血管相连的微血管网组成,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血液循环有一定方向,流速较恒定,一般环节动物的血浆中含有血红蛋白、蚯蚓血蓝蛋白和血绿蛋白等呼吸色素,能够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排泄系统:排泄系统为后肾管型,按体节排列,每节一对或多个。后肾管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称为肾口,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腹侧体表,称为肾孔。体腔液从肾口进入肾管腔,通过其上密布的血管网有选择地将体腔液重吸收回体腔中,同时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为索式神经系统,每一体节都有一对神经节。体前端背侧有一对咽上神经节或称脑神经节,左右由一对围咽神经与一对已愈合的咽下神经节相连,咽下神经节是腹神经索的第一个神经节,由此向后的腹神经索纵贯全身。脑神经节分化为前脑、中脑和后脑三个区域,分别支配不同的感觉器官和身体部位,使环节动物能够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准确的反应。
感觉器官:环节动物的感觉器官比较发达,有触须、味蕾、平衡囊、感光细胞以及眼点等。多毛纲的一些种类在口前叶后端两侧有一对纤毛窝,称为项器,是化学感受器,具有嗅觉功能。不同种类的环节动物感觉器官的分布和发达程度有所不同,以适应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