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16 细胞的能量 - 光合作用和能量转化
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771年,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1779年,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萨克斯通过半叶法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1939年,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等用小球藻做实验,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₂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条件:必须有光、色素、酶等。
物质变化:水在光下分解为氧气和氢,同时ADP与Pi接受光能转化成的电能生成ATP。
能量变化:将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和氢中。
暗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基质中。
条件:有光无光均可进行,需要多种酶的参与。
物质变化:首先,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C₅)结合生成2分子三碳化合物(C₃);然后,在ATP和氢的作用下,C₃被还原形成有机物和C₅ ,这样暗反应阶段就形成了一个循环,称为卡尔文循环。
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6CO₂ + 12H₂O → C₆H₁₂O₆ + 6O₂ + 6H₂O
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化
在光反应阶段,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再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和氢中。
在暗反应阶段,ATP和氢中的活跃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从而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储存起来。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速率随之加快;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值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其他因素。
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光合作用速率加快;但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
温度: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在最适温度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强,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从而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水分: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同时还会影响气孔的开闭,进而影响二氧化碳的进入。缺水时,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矿质元素:许多矿质元素是光合作用相关酶、色素等的组成成分,如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氮是酶、ATP等的组成成分。缺乏矿质元素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光合作用的应用
农业生产:通过合理密植,可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温室大棚中,可通过延长光照时间、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调节温度等措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能源开发:研究光合作用的机理,有助于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模拟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清洁能源,如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对于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