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 68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生物的性状
性状的概念: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例如,人的肤色、眼睛的颜色、身高、血型,豌豆的种子形状、植株的高矮等都属于性状。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等。判断相对性状时要注意三个要点: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形式。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基因控制性状: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它位于染色体上。不同的基因控制着不同的性状表现。例如,豌豆的高茎基因控制豌豆表现为高茎,矮茎基因则控制豌豆表现为矮茎。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当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不同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性状。其中,能在杂合子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豌豆高茎基因用“A”表示;而在杂合子状态下被掩盖、不能表现出来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如豌豆矮茎基因用“a”表示。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时,子一代(F₁)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如纯种高茎豌豆(AA)与纯种矮茎豌豆(aa)杂交,子一代(F₁)的基因型为Aa,表现为高茎。
基因的表达: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表现。具体过程是,基因首先在细胞核中进行转录,形成mRNA,mRNA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在核糖体上进行翻译,合成相应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性状。例如,人的白化病是由于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无法合成正常的黑色素相关蛋白质,从而使患者皮肤、毛发等部位缺乏黑色素,表现出白化症状。
性状的遗传规律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揭示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在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孟德尔将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子一代(F₁)全为高茎豌豆。然后让子一代自交,得到的子二代(F₂)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且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1。这表明在杂种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会同时出现,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存在一定的规律。
遗传图谱分析:可以通过遗传图谱来分析性状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遗传情况。例如,已知亲代的基因型,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预测子代可能出现的基因型和性状表现。以豌豆高茎(Aa)和高茎(Aa)杂交为例,其遗传图谱如下:
| 亲代基因型 | Aa | × | Aa |
| 配子类型 | A 、 a | / | A 、 a |
| 子代基因型及比例 | AA : Aa : aa = 1 : 2 : 1 | /| / |
|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 高茎 : 矮茎 = 3 : 1 | /|/ |
环境对性状的影响
虽然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但性状的表现还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同一株水毛茛,浸在水中的叶呈丝状,伸出水面的叶呈扁平状,这是因为环境中的水对叶的形态产生了影响。又如,人的身高不仅受基因控制,还与营养、锻炼、睡眠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生物的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