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 03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例如,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植物的分布。在海洋中,藻类植物的垂直分布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绿藻一般分布在浅水区,褐藻分布在稍深一些的水域,红藻则分布在更深的海域,因为不同波长的光在海水中的穿透能力不同,不同藻类植物对光的吸收和利用能力也不同。温度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如极地狐和沙漠狐的耳朵大小存在差异,极地狐耳朵小,有利于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寒冷环境;沙漠狐耳朵大,有利于散热,适应炎热环境。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干旱会使植物的叶面积缩小,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动物则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和保存水分,如骆驼有驼峰储存脂肪,脂肪分解可产生水,其尿液也非常少,以适应缺水的沙漠环境。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关系。例如,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如猎豹捕食羚羊;竞争关系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如水稻和杂草竞争阳光、水分和养分;合作关系是指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某种任务,如蚂蚁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寄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寄主那里获取营养物质,如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例如,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减少了水分的散失,茎变得肥厚多汁,能够储存大量水分,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能深入地下十几米,以吸收更深层的水分,适应缺水环境;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也是对环境的适应。如雷鸟在冬季换上白色羽毛,与雪地环境融为一体,是保护色的体现,有利于躲避敌害;毒箭蛙具有鲜艳的体色,是警戒色,警告其他生物其具有毒性;枯叶蝶的形态像枯叶,是拟态现象,使其不易被敌害发现。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空气温度,影响气候;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质和水中生物的生存。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能够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如碳循环、氮循环等。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稳定的生态系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基础

初中生物 03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