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bú)胜。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天时 : 宜于做某事的气候条件。地利 :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 : 众人的团结一致。
三里之城 : 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城墙,与“郭”对举时多指内城。郭 : 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环 : 围。而1 : 表示修饰关系。而2 :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
夫 : 句首发语词,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城 : 城墙。池 : 护城河。兵革 :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 : 指装备精良。坚,坚固。利,锋利、锐利。米粟 : 泛指粮食。粟,谷。多 : 充足。
委而去之 : 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之,代词,代“城”。是 : 代词,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bú)战,战必胜矣。
故 : 连词,因此,所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域: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是“限制”的意思。以:介词,凭,靠。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巩固。国:国防。山溪:泛指山河。险:险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威:震慑。以:凭借,依靠之意。兵革之利:指武器的锐利。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 :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失道者 : 不实施“仁政”的君主。寡 : 少。之至 : 到达极点。至:极点。
亲戚 :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 : 同“叛”,背叛。之 : 意思是“到、到达”。至 : 意思是“极点”。顺 : 归顺,服从以 : 凭借。之 :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亲戚 :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君子有不战 : “故君子”句: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故:所以。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有:要么,或者。
胜 : 取得胜利。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讲解
内容主旨:文章开篇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通过列举攻城不胜和守城弃逃的例子,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然后进一步引申,指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才能得到民心,从而赢得天下。
写作手法:本文运用了层层递进的论证方法,从战争中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到治国中“得道”与“失道”的后果,逻辑严密。同时,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作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孟子)
一、作品基础信息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其言论和思想被弟子整理成《孟子》一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繁,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发动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宣扬“仁政”思想,希望通过推行仁政来结束战乱、实现天下统一。本文正是孟子针对当时的战乱现实,从战争胜负的角度出发,阐述“仁政”重要性的经典议论文。
(二)文体与核心定位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以战争为喻,围绕“得道”与“失道”的核心概念,层层递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最终归结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旨,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政治主张。
二、原文呈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重点字词释义
1.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等自然条件。
2.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如城池坚固、地势险要等。
3. 人和: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即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4.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
5. 环而攻之:环,包围。
6. 必有得天时者矣:得,得到、具备。
7. 城非不高也:非不,双重否定,强调“非常高”。
8.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9.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铠甲等。坚利,坚固锋利。
10.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泛指粮食。
11.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这里指守城者弃城而逃。
1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约束(名词作动词)。以,依靠、凭借。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限。
13.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形容词作动词)。山溪之险,山河的险要。
14.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震慑、威慑(形容词作动词)。
15. 得道者多助:得道,指施行仁政,符合道义。多助,得到的帮助多。
16. 失道者寡助:失道,指不施行仁政,违背道义。寡助,得到的帮助少。
17. 寡助之至:至,极点。
18. 亲戚畔之:亲戚,古代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
19.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20. 君子有不战:君子,这里指施行仁政的君主。有不战,指不轻易发动战争。
(二)特殊文言现象
1. 通假字
“亲戚畔之”中“畔”同“叛”,译为“背叛”。
2.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域”,译为“限制、约束”。
形容词作动词:“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中“固”,译为“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威”,译为“震慑、威慑”。
3. 双重否定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四个“非不”构成双重否定,加强语气,突出守城方具备优越的地理条件,为后文“委而去之”的结果做铺垫,从而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4. 判断句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直接点明论点。
(三)关键句子翻译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具备了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啊;但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限制百姓不能依靠划定的边疆界限,巩固国家不能依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依靠武器装备的锋利。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施行仁政、符合道义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多;不施行仁政、违背道义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少。
6.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得到的帮助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得到的帮助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7.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轻易发动战争,一旦发动战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四、文章主旨与艺术特色
(一)主旨思想
本文以战争为喻,通过层层论证,揭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核心观点,进而阐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道理。作者强调,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而人心向背又取决于君主是否施行仁政。最终目的是宣扬“仁政”思想,主张君主应顺应民心,推行仁政,这样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
(二)艺术特色
1. 论证严密,层层递进:文章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随后通过两个具体事例展开论证:一是“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天时不如地利”;二是“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充足却委而去之”,证明“地利不如人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到治国层面,提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依靠疆界、险要和兵革,而应依靠“得道”,最终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逻辑清晰,层层深入。
2. 对比鲜明,说服力强: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天时”与“地利”的对比、“地利”与“人和”的对比、“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对比、“多助之至”与“寡助之至”的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人和”和“得道”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3. 语言精炼,气势充沛: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多用短句和排比、双重否定等句式,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的排比句式,层层强调守城方的地理优势,为后文的转折做铺垫;“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句子,简洁有力,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
4. 以喻说理,通俗易懂:作者以战争这种具体的场景为喻,将抽象的“仁政”思想和“人心向背”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体现了孟子散文善于借喻说理的特点。
五、应试考点梳理
(一)常见默写题
1. 文章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证明“天时不如地利”的句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 证明“地利不如人和”的句子: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 体现治国之道的句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 文章的核心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 描写“寡助”与“多助”极端情况的句子: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7. 总结君子作战结果的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1. “人和”的内涵及重要性:“人和”指人心向背、内部团结,是决定战争胜负和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作者通过对比论证,突出“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进而引出“得道”才能实现“人和”的观点,体现了民本思想。
2. “得道”与“失道”的含义及影响:“得道”指施行仁政,“失道”指违背仁政。“得道者”能获得天下人的归顺,“失道者”会被亲属背叛,两者的不同结果突出了仁政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作者的政治主张。
3. 论证思路分析:要求梳理文章从提出中心论点,到用具体事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再到引申治国道理,最终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结论的完整论证过程,概括其层层递进的论证特点。
4. 语言赏析:分析文中排比句、双重否定句的表达效果,或赏析语言精炼、气势充沛的特点,如“城非不高也……”的排比句式,增强了论证的力度和语言的节奏感。
5. 现实意义探究:结合当代社会,分析“人和”“得道”思想的现实价值,如团队合作中“人和”的重要性、国家治理中顺应民心的必要性等。
(三)拓展延伸
1. 与《孟子》其他名篇的思想关联:本文的“仁政”“民本”思想与《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等观点一脉相承,都是孟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可结合起来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 与其他典籍的对比:如与《孙子兵法》中对战争因素的分析对比,《孙子兵法》更注重战略战术、武器装备等,而孟子更强调人心向背,体现了儒家与兵家在战争观上的差异,突出了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特质。
语文基础
-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
- 《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
- 《风》唐·李峤(qiáo)
- 《赠(zèng)汪伦》唐·李白
- 《古朗月行》唐·李白
- 《忆江南》唐·白居易
- 《江雪》唐·柳宗元
- 《咏雪》南朝宋·刘义庆
- 《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
- 《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
- 《诫子书》三国蜀汉·诸葛亮
- 《狼》清代·蒲(pú)松龄
- 《穿井得一人》先秦·吕不韦
- 《杞人忧天》先秦·列子
- 《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
- 《卖油翁》北宋·欧阳修
-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yí)
- 《活板》北宋·沈括
- 8《三峡》北朝魏·郦(lì)道元
- 8《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
- 8《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 8《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 《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 《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kòu)
- 《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北冥有鱼》战国·庄子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战国·庄子
- 《虽有嘉肴》西汉·戴圣
- 《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
- 《马说(shuō)》唐代·韩愈
-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 《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 《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
- 《唐雎(jū)不辱使命》先秦·刘向
- 《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
- 《曹刿(guì)论战》春秋鲁国·左丘明
- 《邹忌讽齐王纳谏》先秦·刘向编订
- 《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
- 《陈涉(shè)世家》西汉·司马迁
- 《观沧海》魏晋·曹操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