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1.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5.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 环:包围。
7. 池:护城河。
8.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9. 委:放弃。
10. 去:离开。
11.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12. 封疆:划定的疆界。
13. 固:巩固。
14. 山溪:地势,山河。
15. 威:震慑。
16.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17.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18. 至:极点。
19. 畔:通“叛”,背叛。
20. 顺:归顺,服从。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讲解
内容主旨:文章开篇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通过列举攻城不胜和守城弃逃的例子,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然后进一步引申,指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才能得到民心,从而赢得天下。
写作手法:本文运用了层层递进的论证方法,从战争中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到治国中“得道”与“失道”的后果,逻辑严密。同时,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作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语文基础
- 小学诗词《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 小学诗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 小学诗词《浣(huàn)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
- 小学诗词《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
- 小学诗词《风》唐·李峤(qiáo)
- 小学诗词《赠(zèng)汪伦》唐·李白
- 小学诗词《古朗月行》唐·李白
- 小学诗词《忆江南》唐·白居易
- 小学诗词《江雪》唐·柳宗元
- 中考文言文《咏雪》南朝宋·刘义庆
- 中考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南朝宋·刘义庆
- 中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及其弟子
- 中考文言文《诫子书》三国蜀汉·诸葛亮
- 中考文言文《狼》清代·蒲(pú)松龄
- 中考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先秦·吕不韦
- 中考文言文《杞(qǐ)人忧天》先秦·列子
- 中考文言文《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
- 中考文言文《卖油翁》北宋·欧阳修
- 中考文言文《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 中考文言文《爱莲说(shuō)》北宋·周敦颐(yí)
- 中考文言文《活板》北宋·沈括
- 中考文言文《三峡》北朝魏·郦(lì)道元
- 中考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
- 中考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 中考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 中考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kòu)
- 中考文言文《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 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中考文言文《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中考文言文《北冥(míng)有鱼》战国·庄子
- 中考文言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战国·庄子
- 中考文言文《虽有嘉肴(yáo)》西汉·戴圣
- 中考文言文《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
- 中考文言文《马说(shuō)》唐代·韩愈
- 中考文言文《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yān)
- 中考文言文《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 中考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 中考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唐雎(jū)不辱使命》先秦·刘向编订
- 中考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lián)
- 中考文言文《曹刿(guì)论战》春秋鲁国·左丘明
- 中考文言文《邹(zōu)忌讽齐王纳谏》先秦·刘向编订
- 中考文言文《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
- 中考文言文《陈涉(shè)世家》西汉·司马迁
- 中考诗词《观沧海》魏晋·曹操
- 中考诗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