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guì)论战》春秋鲁国·左丘明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注释
1. 曹刿(guì):又名曹沫。春秋时鲁国大夫。
2.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 齐师:齐国的军队。师,军队。
4. 伐:讨伐,攻打。
5. 我:指鲁国。《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6.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7. 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8. 间(jiàn):参与。
9.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10. 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靠。
11.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
12.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3. 遍:同“遍”,遍及,普遍。
14.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5. 加:虚报夸大。
16. 孚(fú):信任。
17.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8. 狱:诉讼案件。
19. 察:明察。
20. 情:(依据)实际判断。
21.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忠,本职。属,类。
22.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可,可以;以,凭借。
23.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24.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25.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26. 败绩:大败。
27. 驰:驾车马追击。
28. 辙(zhé):车轮辗出的痕迹。
29. 轼:车厢前的横木,作扶手用。
30. 遂:于是,就。
31. 逐:追赶,追击。
32.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克,战胜,攻下。
33. 夫(fú)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夫,发语词,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4.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
35. 再:第二次。
36. 竭:士气衰竭。
37. 盈:士气旺盛。
38. 伏:埋伏。
39. 靡(mǐ):倒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人所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一定会按照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于是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轮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竭尽。敌方的士气竭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轮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讲解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文章围绕“论战”展开,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了取信于民以及正确掌握战机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性。
文章开篇写曹刿请见,通过他与乡人的对话,突出了他“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观点,为下文他参与论战做了铺垫。接着写曹刿与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对话,鲁庄公提出了三个作战的条件,曹刿逐一分析,否定了前两个,肯定了第三个,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认为这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体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认识到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战争过程中,曹刿两次阻止鲁庄公的行动,直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确定可以追击,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能够冷静观察、准确判断战机。战后曹刿的解释,“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进一步说明了他善于把握战机、深知用兵之道。
全文通过人物对话和简洁的叙事,生动地塑造了曹刿这一有远谋、善军事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战争观念。
作者
左丘明(约公元前556—约公元前451),鲁国都君庄(今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人,一说姓左丘,名明,一说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儒学奠基人之一,被孔子称为“君子”,被后人尊称为“文宗史圣”和“经臣史祖”。他为齐国开国之君姜子牙的后代,曾任鲁国太史一职,相传为解《春秋》而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还写出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 《曹刿论战》深度解析(春秋鲁国·左丘明)
一、作品基础信息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
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史学家、文学家,相传为《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编撰者。《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兼具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事件。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记叙的是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当时齐国实力强盛,鲁国相对弱小,齐国国君齐桓公借口鲁国曾支持公子纠争夺君位,出兵攻打鲁国。在国家危亡之际,平民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为鲁国制定了以弱胜强的作战策略,并亲自参与指挥,最终帮助鲁国击败齐国。文章通过对这一战役的记述,展现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远见卓识,也体现了春秋时期平民阶层在政治军事中的作用。
(二)文体与核心定位
本文是一篇史传散文(军事叙事散文) ,以叙事为主,兼具议论与描写的特点。作为史书片段,它精准记录了长勺之战的背景、经过与结果,体现了《左传》“叙事详尽、褒贬分明”的史学特色;作为文学作品,它通过对话与动作描写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战争的分析阐述了深刻的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散文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军事理论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原文呈现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重点字词释义
1. 十年春:十年,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 齐师伐我:师,军队。伐,攻打。我,指鲁国。
3. 公将战:公,指鲁庄公。将,将要。
4. 曹刿请见:请见,请求拜见。
5. 肉食者谋之: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的贵族。谋,谋划、商议。
6. 又何间焉:间,参与。焉,语气助词。
7. 肉食者鄙:鄙,鄙陋、目光短浅。
8. 未能远谋:远谋,长远的谋划。
9. 何以战:以,凭借。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
10.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安身、养生。专,独自享有。
11. 必以分人:以,把。分人,分给别人。
12. 小惠未遍:小惠,小恩小惠。遍,遍及、普及。
13. 民弗从也:从,听从、服从。
14. 牺牲玉帛: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牲畜(牛、羊、猪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均为祭祀用品。
15. 弗敢加也:加,虚报、夸大。
16. 必以信:信,诚实、守信用,这里指如实祭祀。
17. 小信未孚:孚,使人信服。
18.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
19. 小大之狱:狱,案件。
20. 虽不能察:虽,即使。察,明察、查清。
21. 必以情:情,实情、情理。
22. 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
23. 可以一战:可以,可凭借(这个条件)。
24. 战则请从:从,跟随。
25. 公与之乘:乘,乘车,这里指同乘一辆战车。
26. 战于长勺:于,在。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一带。
27. 公将鼓之:鼓,击鼓进军(名词作动词)。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28. 未可:不可以。
29. 齐人三鼓:三鼓,三次击鼓(指三次发动进攻的信号)。
30. 齐师败绩:败绩,大败。
31. 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32. 下视其辙:下,下车。辙,车轮碾过的痕迹。
33. 登轼而望之:轼,古代车厢前供人扶手的横木。望,眺望。
34. 遂逐齐师:遂,于是、就。逐,追击。
35. 既克:既,已经。克,战胜。
36. 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37. 夫战,勇气也:夫,发语词,无实义。
38. 一鼓作气:作,振作。气,士气。
39. 再而衰:再,第二次。衰,衰落、减弱。
40. 三而竭:竭,耗尽。
41. 彼竭我盈:彼,他们(指齐国军队)。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42. 难测也:测,推测、预料。
43. 惧有伏焉:伏,埋伏。焉,在那里。
44. 吾视其辙乱:辙乱,车轮痕迹混乱。
45. 望其旗靡:靡,倒下。
(二)特殊文言现象
1.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神弗福也”中“福”(赐福、保佑)、“公将鼓之”中“鼓”(击鼓进军)。
2. 宾语前置
“何以战”正常语序为“以何战”,译为“凭借什么作战”。
“弗之怠”(出自类似句式,本文延伸)正常语序为“弗怠之”,译为“不放松它”。
3. 判断句
“忠之属也”“夫战,勇气也”,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译为“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作战,靠的是勇气啊”。
4. 省略句
“可以一战”省略主语“鲁军”和介词宾语“之”,完整表述为“(鲁军)可以(之)一战”,译为“(鲁军)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作战”。
“战则请从”省略主语“曹刿”,译为“(我)作战时请求跟随您”。
(三)关键句子翻译
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当权的贵族目光短浅,不能做出长远的谋划。
2. 何以战?
译文:凭借什么作战呢?
3.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
4.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译文: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5.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祭祀用的牲畜、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如实祭祀。
6.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查清,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7.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作战。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
8.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耗尽了,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9.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眺望到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四、文章主旨与艺术特色
(一)主旨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参与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展现了曹刿作为平民谋士的远见卓识与卓越军事才能。文章核心阐述了两个重要思想:一是“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条件,曹刿通过否定鲁庄公的小恩小惠与祭祀诚信,强调只有公正处理案件、体恤百姓,才能获得民众支持,为战争胜利奠定基础;二是战争中要善于把握战机,曹刿根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士气变化规律,以及对敌军动态的精准判断,选择最佳的进攻与追击时机,最终以弱胜强。文章既歌颂了曹刿的智慧与勇气,也暗含着对统治者重视民心、尊重人才的劝诫。
(二)艺术特色
1. 叙事简洁,重点突出:文章以“论战”为核心,围绕曹刿的言行展开叙事,对战争的背景、经过与结果的描写详略得当。详细记述了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战前准备的分析以及战后对战术的讲解,而对战争的具体战斗场面则一笔带过,既突出了人物形象,又深化了文章的军事思想,体现了《左传》“详于记事、略于记功”的特点。
2. 人物形象鲜明,对比鲜明:文章通过对话与动作描写,成功塑造了曹刿与鲁庄公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目光远大、冷静果断、善于谋略,是一位有远见的平民谋士;鲁庄公目光短浅、急躁冒进,但能虚心纳谏、知人善任。两人的对比既突出了曹刿的智慧,也使人物形象更生动立体,增强了文章的戏剧张力。
3. 逻辑严密,层次清晰:文章按照“战前准备→战时指挥→战后分析”的逻辑脉络展开,层次分明。战前部分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问答,逐步明确“取信于民”的战争根本;战时部分通过曹刿对进攻与追击时机的把控,展现其军事才能;战后部分通过曹刿的讲解,揭示战争胜利的原因,使文章的论证过程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4. 语言精炼,言简意丰: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兼具文言文的典雅与口语的自然。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仅十二字就精准概括了士气变化的规律,成为流传千古的军事名言;对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动作描写,简洁传神地展现了他谨慎细致的性格特点,体现了《左传》“言简意丰”的语言风格。
五、应试考点梳理
(一)常见默写题
1. 曹刿否定贵族谋划,主动请战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 鲁庄公提出的第一个作战条件及曹刿的评价: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3. 鲁庄公提出的第二个作战条件及曹刿的评价: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 曹刿认可的作战根本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 曹刿判断进攻时机的句子: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6. 曹刿判断追击时机的句子: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7. 曹刿解释进攻时机的军事理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8. 曹刿解释追击时机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1. 曹刿的人物形象分析:要求概括曹刿的性格特点,如远见卓识、冷静果断、善于谋略、以民为本等,并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表现。
2. “取信于民”的战争思想探究:分析曹刿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作战根本条件的原因,探讨“取信于民”在古代战争及当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意义。
3. 战争中战机的把握分析:结合曹刿“击鼓进军”“驱车追击”的时机选择,分析其如何根据士气变化与敌军动态把握战机,体现了怎样的军事智慧。
4. 对比手法的作用:分析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曹刿战前谨慎与战时果断的对比等,说明其在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方面的作用。
5. 语言赏析:赏析文中经典名句(如“一鼓作气”)的表达效果,分析简洁凝练的语言特点,体会其言简意丰的艺术魅力。
(三)拓展延伸
1. 与《左传》其他军事篇章的关联:本文与《左传》中的《城濮之战》《崤之战》等篇章一样,都注重对战争背景、战略战术与人物智慧的描写,体现了《左传》的军事思想与叙事风格。可结合这些篇章,对比分析不同战役的战略特点与人物形象。
2. 古代军事思想的探讨:曹刿的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的思想一脉相承,都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结合《孙子兵法》的相关内容,探讨古代军事思想的核心内涵及其对现代军事的借鉴意义。
3. 文化影响:“一鼓作气”已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成语,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与文学创作中,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文章中曹刿的智慧与勇气也激励着后世仁人志士在面对困难时沉着冷静、善于谋划,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
语文基础
-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yí)
- 《活板》北宋·沈括
- 8《三峡》北朝魏·郦(lì)道元
- 8《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
- 8《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 8《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 《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 《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kòu)
- 《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北冥有鱼》战国·庄子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战国·庄子
- 《虽有嘉肴》西汉·戴圣
- 《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
- 《马说(shuō)》唐代·韩愈
-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 《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 《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
- 《唐雎(jū)不辱使命》先秦·刘向
- 《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
- 《曹刿(guì)论战》春秋鲁国·左丘明
- 《邹忌讽齐王纳谏》先秦·刘向编订
- 《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
- 《陈涉(shè)世家》西汉·司马迁
- 《观沧海》魏晋·曹操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 《秋词》唐·刘禹锡
-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 《潼关》清·谭嗣(sì)同
- 《木兰辞》南北朝·南北无名
- 《竹里馆》唐·王维
-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 《逢入京使》唐·岑参
- 《晚春》唐·韩愈
-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 《望岳》唐·杜甫(fǔ)
-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 《游山西村》宋·陆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