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西汉·戴圣
原文
虽有嘉肴(yáo),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xué)半”,其此之谓乎!
虽 : 虽然。嘉肴 : 美味的肉食。嘉,好,美。肴,用鱼肉等做的荤菜。弗(fú):不。旨 : 味美。至道 : 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善 : 美好。
是故 : 所以。足:充足。教 : 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困 : 困惑。自反 : 自我反思。自强 : 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学相长 :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相长:相互增长、促进。《兑命》 : 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学学半 :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半,各得益一半。
其 : 表示推测。此之谓 : “之”起到把宾语“此”提到谓语“谓”之前的作用(简称提宾作用)。谓此,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之: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讲解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类比“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生动形象地说明亲身学习的重要性。接着阐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强调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先指出学习之后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会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说明知道不足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能自我勉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来进一步佐证这一观点。全文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深刻揭示了教与学的关系。
作者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他相传编纂了《礼记》,这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语文基础
- 《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
- 《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
- 《诫子书》三国蜀汉·诸葛亮
- 《狼》清代·蒲(pú)松龄
- 《穿井得一人》先秦·吕不韦
- 《杞人忧天》先秦·列子
- 《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
- 《卖油翁》北宋·欧阳修
-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yí)
- 《活板》北宋·沈括
- 8《三峡》北朝魏·郦(lì)道元
- 8《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
- 8《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 8《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 《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 《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kòu)
- 《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北冥有鱼》战国·庄子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战国·庄子
- 《虽有嘉肴》西汉·戴圣
- 《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
- 《马说(shuō)》唐代·韩愈
-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 《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 《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
- 《唐雎(jū)不辱使命》先秦·刘向
- 《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
- 《曹刿(guì)论战》春秋鲁国·左丘明
- 《邹忌讽齐王纳谏》先秦·刘向编订
- 《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
- 《陈涉(shè)世家》西汉·司马迁
- 《观沧海》魏晋·曹操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 《秋词》唐·刘禹锡
-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 《潼关》清·谭嗣(sì)同
